游上悟真寺

游上悟真寺

辛丑年季春末,与鄠邑李国建老师同游上悟真寺。

时逢雨过初晴,空气清爽宜人。由于等车,耽误了时间,到山门前已是下午时分,门前的广场上,停放着十来辆小车,游人不多,零零散散的或进出山门,或拍照留念,疏疏朗朗,这实是难得。进得山门,眼前映入一片茂盛的竹林,让人一下子感到进入一个清幽密境。一条山石小径在竹间穿林而过,阳光从枝叶间斜射下来,地上斑斑驳驳,阵阵山风吹过,竹影散乱,竹叶沙沙作响。这时已有三三两两游人下山归来,与我们擦肩而过。

踏着湿漉漉的石阶,走过开始时的一段缓坡,顺着山势,曲曲折折的道路渐渐陡兀起来,各种树木野草杂乱丛生,白皮松、侧柏、山杨、罗汉松、山桃、毛栗树,这些都杂乱地生长在一起,郁郁森森。白鹃梅这时开得正艳,小小的花儿簇拥在一起,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在午后的阳光下热烈而安静。只可惜错过了棠棣花和山桃的花期。山风很轻,静悄悄地在树梢上游曳着,偶尔有一两声鸟雀的鸣叫在山间回荡。透过树的缝隙,山下的村子白墙红瓦,在一片岚雾里影影绰绰,若隐若现,这所有的一切,让人感觉终于远离了尘世的喧嚣,难怪古人选择了这般境界修心养性,真是不错的处所。

游上悟真寺


再往上走,石阶两旁的土山,渐渐被一道道的巨石所代替,一阵滔滔的水声从前边隐隐传来,不觉让人奇怪,这山上难道还有瀑布么?过了前边一块几十见方的巨石,一座两层青砖垒起的方塔矗立于悬崖边上,山势在这儿壁立而下,滔滔的水声就是从山崖之下传来,蓝水河在崖下二三百米深处曲曲折折咆哮流过,河上312国道像一条灰色的带子跨过大河,钻进了对面的大山深处。

眼前这两层方塔,名曰“幡杆”,它是插幡旗的基座。手抚基座上的青砖,内心感受着一千多年前的传统文化,我仿佛看到一杆猎猎旗幡在方塔顶上随风摇曳……

过了幡杆,石阶小径上上下下,不再像以前那么陡兀,顺着山势曲曲折折,与蓝水河在几百米高处并列而行。走在山道上,极目远眺,远处山峦叠嶂,雾霭茫茫;近处,峰回路转,山石崔嵬,一座座巨石危垂,褶皱嵯峨;一颗颗树木夹于石缝之中,扭身回首,努力向上生长。

游上悟真寺


继续前行,一块巨石上“蓝关栈道”四个大字映入眼帘,道路在这儿穿行在石壁之上,临渊之侧的道边,还有三四十公分见方的方窟,那是为了行人安全,插木头栏杆的。这古栈道,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那木栏杆早已腐朽于漫长的历史岁月之中了。

再向前走,在危崖参差的栈道边,一座亭榭翼然临于悬崖之上,此乃‘’悟诗亭‘’也。

据史料记载,唐宋时期,王维、白居易、卢纶、钱起、苏舜钦等人都对悟真寺进行过描绘,并写有一百多首传世佳作,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白居易的《游悟真寺》,他以洋洋千字之篇幅,详尽地对悟真寺的山水、庙宇、楼阁,诸佛等进行了描写,并在最后抒写了自己寄情山水,远离尘世喧嚣的夙愿。这悟诗亭到底和这些诗人哪位相关,有何典故,我不得而知,只能望亭兴叹。

游上悟真寺

游上悟真寺

站在亭中,看着亭外崖边的一方巨石,忽有站在其上一窥山下之冲动,走出亭子,提心吊胆地爬上巨石向下观看,亭外危石扑出,其下空悬,木繁叶茂,不见蓝水河,只闻流水滔滔,响彻峡谷。回望幡杆之处,千仭乱石壁立,如若垒卵,石缝间古木苍翠,虬枝临风。

过了悟诗亭,穿过一座铁桥,顺着石阶小径进入一片橡树林,那橡树身高数丈,聚众拥立,树冠不大,却笔直高耸,遮云蔽日。林间一簇簇低矮的罗汉竹,在山风中轻轻摆动,发出沙沙声响。在这幽暗的林荫之下,空气都好像被染成了绿色。

橡树林里,散落着几座舍利塔。塔旁竖立着两座石碑,一座上刻有“日中友好净土宗协会创立二十五周年纪念”,另一座上面镌刻着“宏岛教区终南山光明院吾真寺‘’。看来这舍利塔里存放的是日本僧人的尸骨。遥想隋唐之时,中日两国人民就友好往来,并进行文化交流,期盼两国人民能世代友好下去,共同缔造一个和平友好的生存环境。

游上悟真寺


出了橡树林,一座四合院出现在眼前空地上,这就是上悟真寺了。只见朱红大门紧闭,推之不开,退至门前空地,发现后殿上空,炊烟屡屡,想必里边有人正在生火做饭。观门前石碑,上书:悟真寺,隨开皇年间高僧净业奉诏兴建,佛寺坐地峰峦叠嶂,山环水绕,林木蔽天,幽篁万顷,故称竹林寺。自此佛光沐圣地,照相辉映,千年兴隆,至唐开元初,已形成以悟真寺为中心,周边形成了含上方北院、上方南院,橡湾竹林寺、山北玉泉寺、山北水陆道场、河湾口华严寺六大佛寺群。殿堂共计四千多间,僧人达千余人,山场田产五千余亩……

读着石碑铭文,再回头看看这大门紧闭的寺庙,今天是不能进庙拜谒了,油然生起一缕淡淡地惆怅。抬起头,瓦蓝瓦蓝的天上,缕缕白云悠闲自在,周围群山巍峨高耸苍翠,蓝水河从山脚下洋洋洒洒向西而去,水声滔滔不绝,更显得此处清幽静穆,远离尘嚣。回想隋唐时的悟真寺,是如何的鼎盛,规模如何的宏大,可惜如今却冷冷清清,沉寂在这大山之中,不禁感慨万千。

太阳早已落山,天色也逐渐暗了下来,沐着山野清爽的晚风,顺着寺前的石阶小径我们下至河谷,车在下边等着。

一路走马觅佛踪,众信谁能悟禅性。踏破红尘三万里,终究一字缘难求。道是这山,这水,那松竹,那清风却真真切切,千年如斯……

作者:许秦州,网名一蓑烟雨,陕西蓝田人,喜爱文字,尤爱诗词,作品见于各网络平台,有作品收录于《长安风 中国当代诗人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山桃   竹林   瓦蓝   叠嶂   石缝   基座   栈道   山势   山门   山风   石阶   石碑   小径   巨石   橡树   美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