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地名」孤峰突立卓壁山

「黄梅·地名」孤峰突立卓壁山

“孤峰突立沓难攀,岭上白云自往还。老树蟠空藤作盖,飞泉泻壁石生斑。目无纤芥浮图小,身似菩提古刹闲。遥想当年卓锡地,至今惟有水潺潺。”这是清·石泰甚登卓壁山所作的诗文。

「黄梅·地名」孤峰突立卓壁山

卓壁山,县东10公里,海拔262米。此山卓立陡峭,山峰秃顶,故名卓壁山,属于鸡石尖山系。鸡石尖山系由安徽宿松县西来,在县境东北部,绵亘于古角山河与宿松县境之间,卓壁山位于该山系的西南。山上有天然的石窝、石灶,还有自然天成的天梯。



三十多年前看《黄梅县志》的时候,对于卓壁山、卓壁寨、卓壁镇、卓壁寺,我都一直非常好奇,它们具体在哪?平原一带的人对于黄梅上乡,特别是山区的情况并不知道多少。卓壁山其实位于杉木乡於岭村境内,於岭村西靠蔡洼村,东邻停前镇蒋冲村,南抵文沟村,北至停前镇梅垅村。这山,和独山的凉岭遥遥相望。清代黄梅“三十六”镇之一的卓壁镇,属新城乡,依卓壁山而建,村落大约就是如今的停前潘河、江塝、蒋冲、梅垅、杉木於岭、文沟、独山张福、凉岭一带。从《黄梅县志》上卷黄梅县清、民国时期乡镇示意图看,卓壁镇的中心在卓壁寺,也就是如今的杉木於岭。

「黄梅·地名」孤峰突立卓壁山



历史上的卓壁山,是兵家必争之地。顺应山势构造的寨墙——卓壁寨,易守难攻。是冷兵器时代,民众自发武装生存、战斗的堡垒。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曾屯兵卓壁山上的卓壁寨,与清军发生大战。卓壁寨也因此成为明清“蕲黄四十八寨”之一。时蕲黄有大小山寨三百余座,皆建寨城,寨堡。其中名寨四十八,黄梅有四名寨,即鼓角寨、挪步园寨、卓壁寨、红花寨。1938年8月2日,日军分南路、中路、北路三路进攻黄梅县,其中中路日军约2000人,出宿松经卓壁镇(鹞鹰寨、卓壁寨)向黄梅县城进犯。当时的川军在卓壁山上挖起了战壕,和日军殊死搏斗,终因伤亡惨重,被日军侵占。8月3日晚,日军占领黄梅县城。黄梅人民从此开始了艰苦的抗日斗争。

「黄梅·地名」孤峰突立卓壁山


卓壁山,文化底蕴深厚,和五祖弘忍有关,清光绪二年《黄梅县志》载:灵泉寺“在卓壁山,去县东二十五里,五祖初结庐处”。泉水庵“五祖曾卓锡与此,有泉如沸,祖喝之即止,至今犹然”。无怪乎,清代文人石泰甚在《登卓壁山》中写道:“......遥想当年卓锡地,至今惟有水潺潺”的诗句。1981年,考古人员在附近凤凰地出土徐寿辉天完政权太平二年(1357)所铸铜质“统军万户之印”。

「黄梅·地名」孤峰突立卓壁山


这次我到卓壁山,是由一位老家杉木的好友当向导,带我到一个叫寺冲的地方去攀爬卓壁山。寺冲,位于於岭村西部,村旁建有卓壁寺,故名。查阅资料:卓壁寺建于明代,在明、清、民国黄梅地图上都能看到“卓壁寺”,可见其在黄梅历史上是一个地标性的寺院。战火纷飞的年代,几建几毁。如今的卓壁寺是20多年前僧人在原址上修建的,去的时候,因是下午,寺门紧锁,格外清净,只有门前风吹树叶的“沙沙作响”。

「黄梅·地名」孤峰突立卓壁山



卓壁山前,白云轻飘,孤峰突立,草木葱茏,花香宜人。这是自然之山、人文之山,更是天赐神笔勾勒出的一幅历经百年烟雨浸润山水画卷

「黄梅·地名」孤峰突立卓壁山

「黄梅·地名」孤峰突立卓壁山

作者:曹锦军,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曹锦军围炉》文学微信平台总编、湖北省2019年长江读书节领读者、中国摄影家协会2020年新媒体专题研修班学员、黄梅摄协副秘书长,擅长微视频、专题片拍摄、制作、解说词撰写。著有《北纬三十度上的黄梅》《烟雨浸润滨江城》,主编有《穿越时空赏黄梅》《大美黄梅》等书。文字作品发表百万字,散见于《学习强国》《文旅中国》《长江文艺》《长江丛刊》《湖北日报》《 文旅湖北》《荆楚群文》《黄冈日报》《鄂东晚报》《黄石周刊》等。摄影作品多次在省级比赛得奖或入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黄梅县   太平军   宿松县   宿松   独山   太平天国   山系   县境   湖北省   杉木   县志   协会会员   长江   日军   地名   清代   美文   黄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