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被人们遗忘的二十四节气习俗文化


渐渐被人们遗忘的二十四节气习俗文化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历法中二十四个特定的节令,与农耕生产及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然而,不同的地区又有着不同的时俗与节气文化,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地处长江下游的泰兴先民在千百年来的劳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面。


立春】:农历正月初。春天的开始,又称打春。此时冰冻渐解,但依然寒风刺骨,民谚“春风裂石头,不戴帽子裂额头”“春雪倒老牛”。立春若在春节前,则预示天气晴朗暖和,民谚“两春夹一冬,被窝暖烘烘,麻布褂儿好挡风”。


立春预示着新的一个轮回的开始,俗语“打了春,赤脚奔”。


立春前后是春节,传统习俗有:正月初一拜大年,正月初二女婿上门,正月初五抢财神,正月十三是高灯,十五元宵节,十八是落灯。

自十三至十八,农村民俗有:扎兔子灯、舞火把、放飏灯、送牛桩。元宵节吃汤圆、扁团,落灯吃面条,落灯即宣告春节活动的结束,民间俗语“圆子一吃(音cè),各奔前程”“高灯圆子落灯面,要吃圆子望明(音men)年”“收收心,好种田”。


雨水】:农历正月中。春雨一至,严寒将去,预示春天真正到来,农事开始。农谚:“春雨贵如油,多了也发愁。”可见雨水对春耕的影响。


惊蛰】:农历二月初。天气转暖,渐有春雷,此时百虫出土,万物生长,谚曰“春雷动,惊百虫”“雷震一声,笋长一寸”。泰兴人认为惊蛰前响雷不吉利,预示着此年会欠产,有“春雷响得早,年成不大好”“雷打惊蛰前,往后雨绵绵”之说。


渐渐被人们遗忘的二十四节气习俗文化

“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大人小孩忙剃头;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俗语“二月二带女儿”;农村还有早上起床敲(音kao)床帮、敲锅底的习俗,民谚“床帮敲一敲,蛇虫百脚(音jià)都跑掉”“锅底敲一敲,不愁粮唻不愁草”。


春分】:农历二月中。又称日夜分,俗语“春分秋分,日夜平分”。此时越冬作物进入生长阶段,农谚“春分麦起身,追肥要紧跟”。春分时节,泰兴有“挑野菜、做春拌”的习俗。


清明】:农历三月初。天气转暖,植物返青,“清明到,吹麦哨”。清明时节杨柳飘,农村有“吃杨柳叶子荞麦饼”的习俗。


阳春三月,鸟、禽类动物开始下蛋,民谚“过了三月三,百样鸟儿都生蛋”“三月里的蛋,好当饭”此时,鱼鸟活跃,进入繁殖期,民间有“不吃三月鲫,不打三春鸟”的说法。

泰兴人对清明节很重视,清明祭祖是家家户户的大事,不管官多大,无论在何方,都得“墟墓拜扫”,烧纸叩头还得赶早,有“早烧清明晚烧冬”一说,否则就是对祖宗的大不敬。


谷雨】:农历三月中。雨生百谷,此时的降雨明显增加,谷类作物茁壮成长。


立夏】:农历四月初。天气渐热,夏日来临,此时春蚕上山作茧,桑果成熟,蚕豆上市。


立夏日习俗很多:一是吃绿壳鸭蛋,据说小孩吃了可以防疰夏。何为“疰夏”,即因天气热,小孩胃口不好,导致面黄饥瘦。二是“称人”,即将小孩置于箩筐之中,用大杆钩秤称重,这是大人们祈祷孩子身体健康的一种特殊方式,俗语“称一称,养得个肉墩墩”。三是“送夏”,即女儿出嫁头一年,娘家将夏令用品如新凉席、新凉匾、新夏衣等送到婆家。


渐渐被人们遗忘的二十四节气习俗文化

【小满】:农历四月中。谷粒开始灌浆饱满,“小满小满,麦粒渐满”。小满时节雨水量大增,有“小满到,河涨潮”之说,此时要加强田间管理,雨水过多会导致麦子灌浆不足,粒籽干瘪。


小满过后,农村就会听到布谷鸟的叫声,预示着麦收的到来和夏种的开始,“白咕白咕,下田收割(音gu)”“白咕白咕,快快播谷”。布谷鸟的叫声时长时短,农村人一听就能知道天气的好坏,民谚“叫声拉长,天有雨落”“叫声不断,天气转干(音官)”。


芒种】:农历五月初。又称忙种,“芒种忙,忙着种”“芒种芒种,连收带种”。这是一个农忙的时节,既要收麦、收菜籽,又要栽秧、种花生,家前屋后还要种茄子、缸豆、胡椒等菜蔬,农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

芒种时节是农民最忙最累的时候,“眼睛一睁,忙到熄灯”,旧时又称“四夏大忙”,即夏收、夏种、夏管、夏征。此时男女老少齐上阵,“丢了榻耙拿扫帚,丢了扁担拿锄头”。


此时有端午节,“五月五,过端午”,俗语:“芒种忙,麦上场;端午节,不要忘。”端午节是传统大节,这一天,吃粽子;家家门口放艾草辟邪;女儿出嫁头一年,娘家要送端午礼。


夏至】:农历五月中。日长夜短,农作物生长旺盛,同时杂草疯长,比庄稼还高,田间除草成了当务之急。


此时正值梅雨季节,气压低,湿度大,霉菌滋生,天气闷热,又称莳霉天,俗语“莳霉天吹了西南风,天气热得没处躬”。


夏至日,泰兴有吃冷面的习俗,“冬至馄饨,夏至面”。

【小暑】:农历六月初。天气开始炎热,有“到了小暑可下(音ha)河”之说,意思是小暑到了便可下河游泳了,顺便摸点河蚌、螺丝、虾蟹之类打打牙祭。此时可以腌制咸鸭蛋,晒酱豆子,腌胡萝卜。


大暑】:农历六月中。夏天最热的时候,又称大伏天,太阳很毒,人易中暑,泰兴俗语:“大伏天外头跑,身上晒得要霍泡。”“大伏天不歇歇,弄得不好上西天。”此时连鸡鸭鹅都“歇伏”,不下蛋。


过去,大伏天中暑是常事,十分危险,常见的防暑降温办法有:喝焦麦茶,口服仁丹,搽清凉油。如能吃上一根冰棍、一块冰镇西瓜那是最惬意不过的事。


旧时,农村没电没空调,只得手把芭蕉摇,小孩老人往往半晚就吃夜饭,堂匾一搁,屋外乘凉,于是有童谣戏谑:“扇子有凉风,日夜在手中,别人问我借,自己也要用,实在问我借,冬天给你用。”


“大伏天的蚊子,正月里的雨”是泰兴人最为讨厌的,大暑时节一定要防蚊虫叮咬,以免得疟疾、霍乱等传染性疾病。

泰兴有六月芯“晒伏”的习惯,即将家中的衣服、棉被拿到太阳底下曝晒,一是去潮气,二是杀毒去霉斑。


相传,农历六月十九是观音菩萨的生日,农村有“六月十九逛集场”的习俗,顺带购买生产农具、日常生活用品。


立秋】:农历七月初。立秋即秋天的开始,此时天气依然炎热。立秋之日,泰兴有“西瓜浸酒吃”的习俗,据说可以去除体内毛发等垃圾。民间认为,立秋的时辰决定秋天的气温,“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七月初七为“七夕节”,因传说织女织布手工巧,民间妇女争相仿效,用瓜果敬织女,故又称乞巧节。泰兴有“七夕日吃茄饼”的习俗。还有七夕夜,看银河,望望天,找找牛郎织女星。


处暑】:农历七月中。暑气结束,即为出暑,天气转凉,俗语“立秋之后分早晚”。此时往往有短期回热高温天气,俗称秋老虎,尤其中午热得厉害,民谚“立秋早晚凉,中午汗直淌”。

民间习俗“过七月半”,泰兴人很重视,家家户户要祭祖。吃过中午饭,打打牌,玩一玩,过了这一天农忙又将开始,俗语“七月半扒一扒,死心塌地种庄稼”。处暑以后稻谷渐黄,必须加强田间管理,农谚“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


农历七月三十“斋孤日”,傍晚时分,家家户户在路边桥头焚烧纸钱,祭祀孤魂野鬼,祈求家人平安。


白露】:农历八月初。早晚温差大,开始下露水。白露一到,万物开始萧条,树叶变黄掉落。看露水可以识天气,“早上有露水,天气要转晴;早上露水大,肯定没雨下”。


秋分】:农历八月中。秋季的分界,又称仲秋,此时开始日短夜长,天气渐冷,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秋分时节有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之夜,拜月神,吃月饼,泰兴农村还有“摸秋”的习俗。摸秋,就是中秋节的晚上,借着朦胧的月光,人们到左邻右舍的家前屋后“偷”摘瓜果、花生等,民谚曰“八月半摸秋不算偷”,这是作兴的。


渐渐被人们遗忘的二十四节气习俗文化

“一年最美是仲秋”,稻谷金黄,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秋分是丰收的时节,处处洋溢着秋收的喜悦和繁忙的景象,民谚曰:“麦场忙没名堂,全靠稻场多打粮。”


寒露】:农历九月初。秋意渐浓,天气明显转冷,常言道:“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此时,农村开始平田整地,育肥挖墒,为冬小麦的种植做准备。


九月初九“重阳节”,“重阳陪父母,出去走一走”。泰兴无山,不能登高,便有了重阳吃糕的习俗,“糕”与“高”谐音。


霜降】:农历九月中。开始出现白霜,到处一片枯黄。此时冬小麦一定要种下,农谚“到了霜降,种麦就慌”。


到了霜降,“西风响,蟹脚痒”,每到西风起的晚上,泰兴农村有人到小溪边水流动的地方“听蟹”,提上一盏马灯,用自制的竹簖拦于溪流之中,只听见螃蟹发出“哧哧”的声响,见到光自动往上爬,一个晚上可以抓到几十只。

【立冬】:农历十月初。冬季的开始,“秋收冬藏”,此时人们必须做好御冬的粮草储备。泰兴农村挖山芋塘,储藏山芋、芋头、萝卜等,同时腌制咸菜,泡萝卜丝,晒干后以备过年做馒头。


小雪】:农历十月中。天气寒冷明显,渐有小雪或雨夹雪。


此时一般无农事,是大修水利的好时机,俗语“趁地还未冻,赶紧挑河工”。过去挑河浚渠是有任务分派的,有力出力,无力出钱,上工计分。那场面真是锣鼓喧天,红旗招展,挖的挖,挑的挑,推车拉纤,号声震天。大伙儿早出晚归,不嫌苦不怕累,甚是热闹。


大雪】:农历十一月初。天气寒冷,雨雪多至,常伴以冰冻,俗语“大雪不冻倒春寒”,此时各行各业必须做好防冻措施。


大雪忌无雪,此时无雪易生虫害,对小麦生长不利,民谚“瑞雪兆丰年”。


冬至】:农历十一月中。数九第一天,民谚“头九作,九九作”,意为:如果冬至这天是阴雨天,那么接下来每个九天的第一天都会是阴雨天。冬至日,泰兴人又称“过冬”,有“过冬大似年”之说,家家户户都要祭祖,吃扁食(即馄饨)。

【小寒】:农历十二月初。进入寒冬腊月,俗语“腊七腊八,冻煞鸡鸭”。泰兴有“吃腊八酸粥”的习俗,腊八酸粥就是用小豆、花生、红枣、芋头、山芋等熬成的粥。


渐渐被人们遗忘的二十四节气习俗文化

“过了腊八忙过年”,旧时农村贫穷,稍微宽裕的人家,腊月开始请裁缝做新衣,穷人家的孩子不是人人都做得起新衣裳的,俗话说:“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把老三。”


腊月里天天是好日子,娶亲嫁女一般都在这个时候,民间俗语“有钱没钱,娶个老婆家(音ga)来过年”。


大寒】:农历十二月中。一年中最冷的日子,数九寒天,滴水成冻,俗语“三九四九相拢不出手”。


这一时节到了年终岁底,家中人一般不出门,一心忙于年事,做馒头,磨豆腐,杀猪,捕鱼,买年货,忙得不亦乐乎。出门在外的生意人、手艺人也忙着结账回家。


临近春节习俗颇多:廿四夜掸尘、送灶家(音ga)菩萨,除夕夜贴对联、吃团圆饭、守岁等等。


旧时的泰兴,二十四节气就是这么过,一年忙到头,二年忙到稍。农村人种田看时节,年成不好心就慌;天老爷肯帮忙,不愁没有草和粮;天增岁月人增寿,到什么时节做什么事,祖祖辈辈皆如此,优秀传统莫忘记。

如今的时代大变样,今人多把时俗忘,移风易俗是进步,四时八节要兼顾。现在的农村似城市,种田再不靠天时,撸起袖子加油干,从立春到大寒,幸福生活代代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圆子   习俗   泰兴   农谚   芒种   民谚   小满   秋分   伏天   立秋   节气   俗语   美文   农历   时节   天气   农村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