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工俭学故事多

西大岗上挖石膏,制成模具做教材。

唐河西岸有一大片黄泥土石堆积起来的丘陵地,当地人叫“西大冈”,表面看不出有什么特色,但是在地表层蕴藏着一种矿物质——石膏,当地人不在意石膏的实用价值,无心进行开采,但是对于我们学校,却十分有利用价值,可以制作各种教学模具,还可以用来配药,所以,学校经常组织我们到此处进行开采,此处的石膏层有几个特点:一是泥石层薄而松散,约十五至二十公分厚,便于人工用镐头开采;二是膏层薄而脆酥,不易采到大的膏块,最大块的不过手掌大小;三是土石层与膏层互相叠压坚密,厚薄不匀,不易分离。所以开采起来并不容易,需要小心翼翼的,尽量减少铁镐对石膏层的破坏,大家忙一上午,也就得到三五斤,有时候运气不佳,只有一两斤。耗时耗力,现在总算明白为什么没有人进行开采了。

初冬北风洗面爽,泥中采莲不惧寒。

每年莲藕成熟季节,学校组织我们去周边的大水坑里采集。满塘一片萧条,叶枯花凋,到处都是七横八竖的莲叶莲杆,再没有了之前那葱绿荷叶托着朵朵芙蓉翩翩起舞的景象。这片凄凉之下,是我们今天目标——莲藕,莲藕从立叶开始生长,随着荷叶的生长逐渐长大,藕在泥中不断汲取荷叶的养分,向泥下节节生长,直至成熟,大约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莲藕微甜清脆,是美味佳肴。随着老师讲话结束,大家撸胳膊挽袖子纷纷下到坑里,十一月的天气已经很冷了,水面上有一层稀薄的冰水,冰冷刺骨。当一根根又白又长的大莲藕从坑里拖出来的时候,所有人似乎都忘记了寒冷,兴奋的喊着号子忙碌着,大约干了两个小时,推车都装满了,同学们才拖着泥巴腿上岸,随便清洗了一下,载着满满的收获回到学校,一路上都在讨论这么多莲藕能卖多少钱呢。

南泉担水攀百阶,汗水洗脸不停歇。

有一种勤工俭学是直接给钱的,县医院有个茶炉,五六个大茶壶不停的烧开水,用来满足医院的热水供应。需要专人每天不停的担水,仍然不能满足医院所需。学校鼓励同学们利用闲暇时间担水,每担给五分钱,这样的有偿服务,深受大家欢迎,每天挑上十担八担可以挣点零花钱。水源来自于位于唐河东岸的“南泉”。这里水质好,泉眼多,水量大,一两秒钟一桶水就接满了,此处距茶炉约五六百米,是一条蜿蜒崎岖的小路,路面坑坑洼洼的,不小心就会摔跤,一跤下去,人仰马翻,白跑一趟。南泉水清澈净透,水甘清香,煮沸后没有沉淀,是天然的矿泉水。附近开了几个茶馆,供往来人们饮茶聊天。

五十里路步湖阳,扛回木料盖教堂。

随着学校扩招,原有的校区已经不能满足教学,一九五九年春,学校准备建设新校区,同学们再一次肩负起劳动的重任,按照学校的安排,我们徒步五十多里到达湖阳镇运木料。天没亮就出发了,大约走了三个多小时,到达一座山脚下,老师征求大家意见说道:“如果从山脚下的平地绕过去大概要走上五六里路,如果直接翻山过去,距离就近多了。”经过讨论,兵分两路,男生爬上,女生绕道。我们嗷嚎着冲上山顶,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们蹦蹦跳跳,对着空旷的山谷大声叫喊着,半山腰的羊群顺着山路缓慢的移动着,向南望去,就是“蓼山”,我们的目的地就是蓼山山脚下的那个小镇——湖阳镇。看到了目的地就有了希望,大家前后追赶着向山下奔去。到达后,只见地上堆满了从旧房子拆下来的木料,大多数同学两人一组扛着一根木料走,力气大的一个人扛着一根木料,女同学力气小,挑拣了一些小木料。,我选了一根三米多长,直径约十多公分的“叉手杆”杉木,干透的木料大约有二三十斤,可是路程遥远,一个人扛着走了四五十里路,只觉得木料越走越沉,肩膀磨疼了胳膊扶酸了,脚上打了好几个大泡,就这样一直坚持着,走到最后,就像从战场上下来的伤病员,一瘸一拐的挪进来新校区,陆陆续续的所有同学都完成了任务,第二天,许多同学都是踮着脚走路,满脸痛苦,互相诉说着劳动后遗症。

通过劳动付出,为学校创造财富,对于我们来说是无上光荣的,再苦再累大家从不退缩,迎难而上。经常参加社会劳动,让我们经受风雨,拓展眼界,检验知识,历练能力,为我们今后步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暂时有困难,

勤工助力尽心干,

未有一人不出力,

俭学精打更细算。

勤工俭学开局面,

自觉投身多磨练,

力心并用善总结,

实践课堂胜开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勤工俭学   唐河   铁镐   向南   茶炉   土石   木料   莲藕   荷叶   石膏   美文   胳膊   生长   同学   医院   学校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