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伍上了第一课,参观学习有收获

到达农场的第二天,连队组织我们参观学习,了解农场的现状和生产情况。首先介绍了我们住的宿舍,宿舍很独特,没有一砖一瓦,在一面朝阳的山坡上,把周边的灌木小树全部砍去,开出一片长方形斜坡,坡下留有十六棵排列有序的大树,经过修剪,做为房屋的底部支撑柱桩,并在树桩一米高处用细圆木架设楼板支架,最后在上面横竖摆放更细的枝条当铺板,上面垫满野草,这是原生态木质草地板,我们在草垫上面铺上褥席、床单就成了大通铺,房屋顶部也是用木料驾好顶盖,再铺上厚厚的草,然后用雨布遮盖,用绳子固定结实,能够防风防雨。楼体四面用小木支条编织而成,同样用雨布包裹起来,拼接好,一座空中阁楼就形成了。室内的木柱之间用钉子固定绳子,用来晾晒衣物,房屋大概有一百多平米,大通铺能住三五十人,我们住着显得很宽敞。一年四季,部队的战士轮流到农场参加劳动,只有冬季留守少数人员,都会搬到砖土房内,房屋内的采暖能够保证战士不被冻伤,连里的领导会定期到农场慰问留守战士。

阁楼介绍完后,班长带我们来到猪圈,大约有四十五头猪,并且根据它们的体重成梯队形分圈喂养,这种设计是为了保障每周都有一头二三百斤重的大肥猪可以宰杀,用于改善伙食。这么多猪是由一名服役五六年的老兵负责,他有着丰富的养猪经验,立过三等功,是一名优秀的“猪倌”,真是“当兵五六年,养猪有经验,同样贡献大,立功是必然”。接着,我们又来到了菜园,菜园里种类繁多,可谓“百菜园”,有白菜、萝卜、韭菜、大葱、苋菜、荆芥、胡萝卜、生菜、包菜、土豆、冬瓜等等,还有一些我都没见过,叫不出名字。班长说,这些菜大都是探家的战士带回来的种子,每当战士们吃到家乡菜总要介绍一番,讨论一阵,以解思乡之情。另外各排在自己的生产点上也种了不少蔬菜,在满足农场人员食用的基础上,还能隔三差五拉回连队供给食堂。顺着班长所指之处,有几十只鸡子,能够保障平时的鸡蛋鸡肉供应。我问班长,部队不是时刻准备打仗的吗?怎么办起农场了?班长说,毛主席早就给部队规定了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的三大任务,这几年,国家有困难,部队在保证战备训练的时间以外,抽出部分人员搞生产,可以缓解粮食紧缺供应不足等问题,这是南泥湾精神,是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

最后,班长把我们带到一处制高点,指着东南方向的山沟,刚好看到一列火车驶来,班长说,这条铁路通往通化市,大概有三四十公里,我们部队的营区就在那里;往南看约三公里就是你们下车的干沟火车站,身后的那座大山,海拔三百多米;往东北看,有一座云雾缭绕的高山叫“臭松顶子”,海拔一千五百多米,那里人烟稀少,经常有老虎和熊出没,很危险,所以上级规定,所有人员不得前往。

这次参观其实就是一场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传统教育动员会。结束时差不多十一点了,班长让我们自由活动,我环绕四周,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这里的景色和家乡完全不一样,峰峦起伏,连绵不断,一座座大山稳固挺拔,屹立不动,看的我心中激动,不尽感想,我参军当兵也要像这大山一样,坚守岗位,为祖国和人民站好岗放好哨!这地方叫“干沟”名副其实,山多水少,只有一条小河细细水流缓缓的流向东南方,不知道它最后流向什么地方,会不会像家乡的河一样最终汇入大海?正在沉思中,一声哨子吹响,这是开饭的哨音,我们集合来到食堂,饭菜很可口,吃着饭,我心里还在琢磨着上午的所见所闻,我觉得自己在这里一定能够学到更多,悟到更多。

下午,新兵再次进行分编,我被分配到三排七班,大家见面熟悉了一下,班长又交代了作息时间:“六点起床,六点半早饭,七点出发,八点干活,十点休息一次,十二点午饭,中午休息一小时,一点半干活,下午五点半返回,六点半晚饭,自由活动至八点,开班会总结当天工作,布置明天工作,九点半熄灯。”作息时间看着是安排有序,劳逸结合,可是真正干了几天后,感到劳动强度非常大,又紧张又疲劳,这才明白了老兵跟我们说的那句话:“两眼一睁,忙到熄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南泥湾   通化市   雨布   通铺   连队   菜园   阁楼   流向   美文   农场   班长   部队   战士   家乡   人员   房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