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城记忆 岁节篇 思念悠悠清明节


鹅城记忆 岁节篇 思念悠悠清明节

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节,天气回暖,草木泛绿。清明乃天地清明之意,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朝时期,已有2500年的历史了。《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也是人们郊游踏青的好日子,也是扫墓祭祖的日子。静乐一带的人们把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合称为“三个鬼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鹅城记忆 岁节篇 思念悠悠清明节

冬至后105天是“寒食节”,和清明节本为两个节日,鹅城民间往往把清明前一日的“寒食节”与“清明节”两节合二为一。清明节期间鹅城人的主要活动有动土、大扫除、植树、荡秋千、放风筝、掏甜干草、捡地皮菜、剜麻麻、捏寒燕燕、带寒啪啪、泼火、上坟填土扫墓、迁坟、立碑、埋骨灰盒等活动。

鹅城记忆 岁节篇 思念悠悠清明节

清明前一日,人们称这一日为“天聋地哑日”,清明节这天往往还是“偷修日”,不需要请阴阳先生就可“动土(建阳宅)”、“破土(修坟墓)”,诸如挖地基、打院墙、迁坟、埋葬、立碑等。这几天只要在动土、破土的地方挖上一锹土,以后动工就不要再择日了。

鹅城记忆 岁节篇 思念悠悠清明节

清明节前一日,静乐人家家户户都要把室内外清理干净叫“扫百病”;把被褥晾晒到屋外让阳光晒叫“晒百病”;把脏衣服洗干净叫“洗百病”;这一天还要烧山药馍馍叫“烧百病”。总之,有驱瘟疫,剔灾病之意。

鹅城记忆 岁节篇 思念悠悠清明节

清明节是代表着万物生长的节气,为了庆祝这一天的到来,人们要种植树木。过去学校、机关组织义务植树,普通人也要在房前屋后、路旁、堤畔、坟地进行植树,现已成为约定俗成的风俗了。民间还流传着几种有关清明节植树的传说,比如为了纪念神农氏、介子推等。

鹅城记忆 岁节篇 思念悠悠清明节

人们为了缅怀清明节前一日在绵山被火焚烧而死的介子推,把这一天叫“寒食节”。过去这一天在鹅城附近的人在吃饭前有舀一瓢清水往灶火里泼的“泼火”习俗,这也与介子推被火烧死有关。

鹅城记忆 岁节篇 思念悠悠清明节

秋千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因其设备简单,容易学习,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快在各地流行起来。汉代以后,秋千逐渐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进行的民间习俗活动并流传至今。“阳春女儿笑语喧,绿杨影里荡秋千。身轻裙薄凌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荡秋千是一个自发性体育活动,清明节期间,青年男女和孩子们在宽阔的院子里竖起两根木杆或在两棵树之间拉一根绳子,绳子中间绑一块踏板,一个人坐在踏板上,背后有人推动。这就是鹅城人所说的“荡秋千”。人们也叫“忽悠悠”。此外清明前后人们还有放风筝的习俗,不过,过去很少有人放风筝,近年来偶尔也会见到“放风筝”的。

鹅城记忆 岁节篇 思念悠悠清明节

掏甜干草、捡地皮菜、剜麻麻也是清明前后人们常干的事情。因为我们县是适宜“甜甘草”生长的地方,期间甘草还未发芽,土地回暖消软又易于掏挖,其药用价值也是最高的季节,这几天街上常会听见叫卖“甜甘草”的声音。地皮菜这时候最易出现在山坡野地特别是雨后初晴,有人说是“羊涎水”变成的,其实这也是一种菌类食品。也是清明前后人们乐于采集的一种野味。

鹅城记忆 岁节篇 思念悠悠清明节

麻麻草其种子叫“葶苈子”,是一种中药材。“葶苈子大枣汤”也是张仲景的一个著名方剂。鹅城附近春天野外田堎地埂最初泛绿的野草,多半是“麻麻草”。此时其根系白嫩清脆,小孩们剜回一把雪白的麻麻根后,他奶奶或母亲就会洗净切碎,拌上盐醋香油与凉粉相拌而食,味道香辣清爽美味独特。

鹅城记忆 岁节篇 思念悠悠清明节

捏寒燕燕也是清明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巧手妇女们用白面捏成小鸟、小猪、小猴(用山坡长的人们叫“羊眼睛”的小黑豆作动物的眼睛)等动物蒸熟后就叫“寒燕燕”或“寒鸡鸡”,上面精心点上几个小小的红点儿。扎在酸枣圪针上,把缀满“寒鸡鸡”的圪针插在窗户或墙上自然风干,当听到清明过后的第一声打雷声后,孩子们才能吃圪针上的“寒鸡鸡”,有的孩子舍不得吃这造型逼真、形态各异的“寒鸡鸡”往往也会用细线穿起来当玩具玩。

鹅城记忆 岁节篇 思念悠悠清明节

给小孩们带“寒啪啪”也是过去清明节前家庭妇女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她们用蓝(黄)、白、红、绿、黑五色小方布块(代表五行或蓝天、白云、红太阳、草木、黑夜)再夹上蒜节杆或细谷秸秆用线穿起来,末端穿一个大蒜再系上许多五色布条就做成“寒啪啪”了。给孩子们把“寒啪啪”带在帽子上或衣肩上,大人则在上衣腋下缀一个包裹大蒜的小红布袋。其意思古人也可能是为了防御瘟疫、蚊虫叮咬等趋吉避凶。清明过后几天,大人们就会把孩子们带的“寒啪啪”扔到房顶上,老人们叫“扔百病”。

鹅城记忆 岁节篇 思念悠悠清明节

清明节祭祖扫墓也是家家户户的一件大事,过去一些大户人家要举行大规模的结社祭祖活动。清明节当日,族人在全村轮流坐社或摊钱粮集中到祠堂用膳。早饭后集中出行,前面是旗幡执事,和尚道士响工吹打开路,族人抬着猪羊供品一直到坟地。由主祭、陪祭人上香、奠酒、读祭文、扫墓、上土。回村后再到社家或祠堂吃饭,响工吹奏、和尚或道士安神。这种集体祭祖活动解放前后已消失了,改革开放后如此祭扫有所抬头,但其规模跟过去无法相比。只是以个体祭祖扫墓活动延续下来了。近年来随着人们经济的宽松和在外工作生活的人员增多,在清明节立碑和回乡安葬骨灰盒、迁坟的人增多,也丰富了清明节的活动内涵。

(杨秀川 王彦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清明节   寒食节   静乐   介子   坟地   干草   骨灰盒   祠堂   地皮   甘草   放风筝   节前   美文   习俗   清明   悠悠   麻麻   思念   记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