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说话不是越多越好,言多必失,慎言才会少犯错

说话很重要,但是孔子提倡说话要谨慎,不是说得越多就越好,因为说出的话要兑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说话必须小心谨慎,不该说的话不要说,不要自以为是乱发议论。话到嘴边留三分,不要快言快语,否则,就会犯错误。

0 1 说话要谨慎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论语·为政篇》)

子张问孔子怎样才得到职位?孔子就告诉他要多听少说,就不会犯错误,就能保住职位。到了新的工作岗位,对新工作不一定样样都懂,这个时候不要不懂装懂乱说话,这样会让行家贻笑大方。要谦虚一点,少说话,多听听经验丰富的前辈介绍工作经验,对于自己不能解决的工作要虚心请教,多听听别人合理性的建议,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论语》|说话不是越多越好,言多必失,慎言才会少犯错

鲁定公曾向孔子问过一个问题,就是国君“一言而可以兴邦”和“一言而丧邦”。孔子说,国君的一句话还达不到可以让国家兴盛或灭亡的程度,但是为君责任重大,要治国理政,要富国强兵,是不易的。

正是由于国君责任重大,而他说的话别人又不敢违背,说话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能随便乱说。如果国君说的话都是对的,按照他的话去执行,就能收到好的效果,那么国家就会兴盛;如果说的话是错误的,照着执行下去,错上加错,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短时间之内可能造成损失,长期以往就有亡国的可能。

《论语》|说话不是越多越好,言多必失,慎言才会少犯错


0 2 说话要迟钝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讷,迟钝,说话可以慢一点。欲,心里想,也就是说话说得迟缓一点,不是不善于语言表达,而是有意说慢一点。说的一定是自己能够做到的,如果说到而做不到,就不是仁者或者君子,他们都是想到自己能否做到后才说的。


《论语》|说话不是越多越好,言多必失,慎言才会少犯错

子曰:“仁者,其言讱也。”(《论语·颜渊》)

孔子的学生司马牛问孔子,做到什么样才算是仁?孔子告诉他说“仁者,其言也讱”。讱,迟钝,说话迟钝。孔子的回答让司马牛很意外,在他的心目中,仁是一个很高深的问题,做到说话迟钝是不是太简单了点。

孔子发现他性情急躁,还特别爱说话,针对他的情况而要求他不要抢着说话,因为做到仁很难,不是停留在口上的,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去的,说到就要做到。说之前要想想说的话能否做到,不能逞口舌之快,不能随口说说,而是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说出来就要落实到行动上。所以,要话到嘴边留三分。

《论语》|说话不是越多越好,言多必失,慎言才会少犯错

0 3 不能夸夸其谈

子曰:“其言之不怍 则为之也难。”(《宪问》)

怍,惭愧的意思。言之不怍,是指说话大言不惭。做人不能说大话,吹牛皮,高调放言满嘴跑火车,言不顾行,因为说起来很容易,但“为之难”。只妄言而不力行,这样的人是欺人也是自欺。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是著名的军事家,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他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谈军事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而赵奢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用他为将,赵国一定会失败。

《论语》|说话不是越多越好,言多必失,慎言才会少犯错


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奢已经去世,赵孝成王听说赵奢熟读兵书,就任用了赵括替代老将廉颇,赵军遭受失败,40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结束语

孔子一向主张做比说重要,要先做事,做了再说才不放空炮,要求做人要低调,不说大话,不说话虚话,用事实说话,这样,人就会少许多失误。

#翘楚读书会#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 ,带你领略传统文化之美。欢迎留言,一起探讨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论语   国君   空炮   司马   富国强兵   孔子   说话   文传   言多必失   兵书   小心谨慎   兴盛   迟钝   美文   嘴边   君子   效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