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修养|提升修养,先走好5步,方有所得

学经典,不是要寻章摘句,生搬硬套,把过去的一切奉为圭臬,而是通过阅读经典,领悟古人的人生智慧,提升人生的境界,让我们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人。

《大学》就是要把人塑造成一个有理想人格的大人,《大学》认为,人生要有“所得”,需要五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段话的意思是,知道了当止则止才能有定力,有定力才能够静心,静心才能够安然处之,安然处之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得。

《大学》与修养|提升修养,先走好5步,方有所得


“得”有完成、达成的意思。要想“能得”,就要“知止”、“有定”、“能静”、“能虑”,做到了这五步,每一步做得好,最终必“能得”。

01 知止:适可而止

“知止”,明白自己应该在什么地方停下来,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万事万物的内在自然规律,遵道循德,顺应事理。

到了边界就要停止,不能超越。这个边界可能是道德的底线,也可能是法律的红线,一旦超越,就违规违矩。

孔子说自己“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但是,应该在规矩的范围之内活动,丝毫不超越规矩。孔子的“从心所欲”不是胡作非为,不遵守社会的规定的规则。

《大学》与修养|提升修养,先走好5步,方有所得

老子也说:“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止就不贪求多得,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进退有度,便不会招到灾祸,就可以长久了。做人不知收敛,得寸进尺,一味争名逐利,凶险和灾祸也会随之降临。

做人要行有所止,顺应事理才能有得,令行禁止的就不能违背,否则,就要受到惩戒。

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容器里面已经盛满了,再装东西就装不进去了,就是说不要贪得无厌,要适可而止。

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说:“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身居高位莫贪求,看到喜欢的东西应当想到要知足,不能什么都想占为己有,在无尽贪欲中克制自己的行为;有所行,就要想想行要有所止,不能为所欲为,才能安人,也可自安。

《大学》与修养|提升修养,先走好5步,方有所得

做人要做这样的人,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广居”、“正位”、“大道”,让人从一个狭小的天地走出来,不只是关心吃饱穿暖这些欲望,而是让心胸更加开阔,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02 有定:心有定力

“知止而后定”,知道凡事都有边界,就持心志安定,以守德、持德、行德。

“有定”就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使自己的一切言行都规范在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

人生旅途的岔路很多,一不小心就会走冤枉路。有定力,让我们专注目标,不被外物所干扰。面对名利的甚嚣尘上,物欲横流的纷繁世界,不迷不惑,不贪不占,面对再恶劣的外部环境,不会屈服。

《大学》与修养|提升修养,先走好5步,方有所得

正如孟子所说说:“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03 能静:排除杂念

“静”,是指内心安静,思想纯正,内心没有杂念,不胡思乱想,不见异思迁

“静”不是静止不动,而是让心静下来。处于喧嚣的滚滚红尘之中,是很难对人生进行体悟的。只有心无外物,不惑于欲,才能静不下来。

静不下来,就是因为很多繁杂的事情充斥我们的生活,占据了我们的心中,什么好处都想得到而又得不到,让我们感到疲惫、焦虑。

《大学》与修养|提升修养,先走好5步,方有所得


进入夏季,天忽然就热了起来,觉得热得难受,人变得狂躁,这既有自然界的气温升高的因素,也有人心不安定的因素。古人云:“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人一旦安静下来,就觉得没有当初的躁热,这就是所谓的“心静自然凉”。

静,可以让人不受外界干扰,进行深入的思考、感悟。人只有达到心中清静安然之时,心中一片空明,灵性思维才能闪现。

1508年,王阳明因得罪当权的宦官刘瑾被发配到贵州龙场驿站,任驿丞。龙场是一个偏僻之地,也是一个不毛之地,獐气毒虫猛兽横行,粮食供应不及时。

《大学》与修养|提升修养,先走好5步,方有所得

面对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王阳明并没有心浮气躁,而是用静坐的方式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每天静坐思考,倘若古之圣贤处于我这样的境地会如何处置?

突然有一天,他忽然顿悟,圣人之道是从心中求取的。不假外求,良知充足就是仁。常人不能摒弃私欲之障,所以要致知格物的功夫去战胜私欲,以恢复良知的自然之理。这就是有名的“龙场悟道”。

静是一种境界,宁静才能致远。静让王阳明心灵宁静,能够心无杂念地思考,弄懂了一直困惑他的问题,“龙场悟道”从而成为心学的开端。

一个人真正做到心静的时候,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临危不惧,泰然处之。“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静能让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背后的真谛,让人生沉淀,使心灵得到滋养,让生命得以升华。

《大学》与修养|提升修养,先走好5步,方有所得

04 能安:安然处之

“安”是随处而安,在繁华纷杂的尘世中,求一颗安定之心,身心安详,让身心得以安放。

随遇而安,就是以泰然的心态,一步一步地去做事。

王阳明《传习录》:“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王阳明认为,作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应当在他所处的地位上采取适当的行动,思考问题不要越出自己所处的地位。

正如《中庸》中所说的:“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患难,行乎患难”。

《大学》与修养|提升修养,先走好5步,方有所得

“素”就是得其份安其位,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就要想这个位置上的事,做好这个位置上的事,要脚踏实地,不做分外的好高骛远之事。

处在富贵的位置上,自己富裕了,有能力帮助人,就拿出一部分钱财去做善事,而不是贪得无厌,为富不仁。

贫穷时,脚踏实地做事,尽力改变自己的处境,而是不切实际地幻想,天天做着想发大财黄粱美梦。如果野心太大而自己又没有能力就会徒增痛苦,因嫉妒而怨恨社会和他人,让人生变得更加焦虑。

处在患难之中,不要总是怨天尤人,满腹怨气,幻想着不经过努力就获得通达;或者只想着有人来解救帮助自己,让自己摆脱困境。别人帮助你是你的幸运,也要做不帮助的准备,脱离苦海还是要靠自己。

《大学》与修养|提升修养,先走好5步,方有所得

05 能虑:深思周详

“虑”就是思考周详。由于随遇而安,不浮不躁,从容面对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才能够静下心来,在日常行为当中思考,思考才能周密。

深思熟虑,考虑事情全面、谨细。慎思,才会慎言慎行,才会不出错。

深思,不是想得太多。想得太多,就容易让人患得患失。让人痛苦和烦恼的往往不是处于困境之中,而是面对困境时想要得到,害怕得不到,又担心得到的失去。

我们一定要想清楚3个问题,第一自己有什么,第二自己想要什么,第三能放弃什么。有什么,就是评价自己的现状,这个问题一般能够做到;想要什么,很多人也有较为明确的想法;最难做到的是舍弃,人最痛苦的不是没有选择,而是有多种选择时很难抉择该放弃什么,左右摇摆,从而坐失良机。所谓有舍才有得,不舍不得。

《大学》与修养|提升修养,先走好5步,方有所得

想清楚了,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内心就会安定下来,才能不偏不倚、客观公正地洞察清事物的本质,才能权衡利弊后拿出最有最优思路和方案,做到从容淡定,智慧地处理问题。

结束语

一个人在社会上得到认可,不只是他权位有多高,金钱有多少,更重要的人是看他的修为。有权有钱的名人有一点绯闻,特别是不好的传闻,不管是否真有其事,很多人就自然而然地相信有这样的事,并且对他进行鞭挞,这说明权势和财富不能说明一切,人们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修养。

一个要想在社会上立足,不只是要有所作为,还要会做人,不断提升道德修养,使自己的德性不断提升。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一个思维程序运行的过程,环环相扣,经过“知止”、“有定”、“能静”、“能安”、“能虑”,将自然生命不断地向德性提升,人生终有所得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我读《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与你一起领悟传统文化之真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心静   从心所欲   富贵   正位   周详   定力   贫贱   大丈夫   杂念   美文   安然   所得   修养   安定   心中   位置   人生   大学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