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人生|懂得“行不教之言”,就明白做比说更重要

教育人无外乎两种方式,一是言传,通过说教来教育人;一是身教,通过自身的行为来影响人。

给人讲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让人们知道怎样做人做事,这很重要。讲道理的目的是让人去按照道理去做的,如果不落实到行动上,道理只是道理,没有任何意义。

不管是老子还是孔子特别重视知行合一,认为做比说更重要。

老子与人生|懂得“行不教之言”,就明白做比说更重要

老子:“是故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不言之教”,不是不教育,而是用行动来教育更有说服力。言传固然重要,如果言传者能把“言”体现在行为上,起到表率作用,就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就会出现比“言”更好的效果。

老子认为,有道的执政者做事会顺应自然之理,通过自己的行动而不是政令来教育大家。

执政者的行为是社会的风向标,他们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民众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给予很高的期待。

执政者要想让民众听从他的领导,不能简单地通过一道道的政令来强制民众,而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以身示范。

老子与人生|懂得“行不教之言”,就明白做比说更重要

老子第66章:“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执政者要想成为人民所爱戴、敬仰的人,首先要尊重群众,对群众说话要谦虚;要想处身于民众的前面,成为领袖人物,就必须把自身的利益放在民众的后面。

如果执政者自身做得不好,就会给社会以错误的引导和不良示范效应。有的人台上说一套,台下做一套,这种“两面人”,人们就不会相信他,从而影响政府在众心中的公信力。

《道德经》第5章:“多言数穷。”原意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让人困惑,难以施行。引申为话说多了,就会影响、限制和羁绊自己的行动,让人陷入困境。

有一天,孔子突然对他的学生子贡说:“予欲无言。”子贡就十分惊慌:“老师您如果不说话,我们这些当学生的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用天不言,而四季照样运行,百物照样生长的现象来作比喻,来说明无言之美。

老子与人生|懂得“行不教之言”,就明白做比说更重要

孔子教育学生要“讷于言而敏于行”,说话可以迟钝一点,行为要敏捷;“敏于事而慎于言”,做事要敏捷,说话要谨慎;“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做了再说,多做少说,甚至做了也不说。

曾子在每天都要从3个方面反省自己,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传不习乎”,反省自己是否把老师教给自己做人做事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上去了。

做比说更重要,其实很多道理大家都懂,就是没有落实到行为上,即使做了,做得了不到位。因而,老子和孔子一直强调要做到知行合一,不能只说不练,身教比言传更重要。

佛教也有不言之教,其中有一个典故叫“拈花一笑”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他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面面相觑,只有摩诃迦叶轻轻一笑笑,那笑容中蕴含着无限深意。

佛祖看到后,当即宣布:“我有精深佛法,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

老子与人生|懂得“行不教之言”,就明白做比说更重要

释伽牟尼拈花,虽然没有说一句话,但是,伽叶从他的举动中有所悟,他懂了,心领神会,所以微笑。这也是一种“不言之教”。

佛教的不言之教,与老子、孔子所说的有所不同,不是喋喋不休地去说教,而是让佛门弟子自己去用心感悟,领悟其中的奥妙。

修行靠的是自己,用心去领悟,如果自己不开悟,师父再点也是点不透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的目的是让人觉悟,说得好不如做得好。“不言之教”,强调的是身教的重要性,示范带动,无声胜有声。

儒、道、释都提倡“不言之教”,三者虽然有区别,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做比说更重要。

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脚踏实地,不能只说动听漂亮的话而没有实际行动,空谈而没有实际行动的行为将一事无成。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与你一起领悟传统文化之真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道德经   释迦牟尼   心法   老子   孔子   执政者   佛教   政令   奥妙   佛祖   圣人   美文   民众   道理   说话   人生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