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咱们粘“知了”去

夜里下了场雨,雨不小,低洼处很快存下了水。不一会儿,青蛙大军就闪亮登场了:呱~呱~四面八方、一唱一和、一呼百应,从午夜叫到黎明,然后,继续呱呱,我算是服了!

呱呱声中,偶尔听到一两声似乎是知了的叫声,读书人说那叫蝉鸣。不管怎么说,今年的知了出土这么早?本想接着上篇,继续写写《我的高中岁月》,但耳边太吵,静不下心来,想起儿时粘知了的事来了。至于高中的事,明天再写吧。

走,咱们粘“知了”去

话说知了的成虫,又叫蝉,是会飞的。公的会叫(振动胸腔),母的不会叫。母的将比芝麻粒还小的上百只卵产在嫩树枝上,那段树枝就干枯了。秋风一扫,树枝断落腐烂,里面的卵会钻进土里,变成若虫,以吸食树根汁液为生。

从卵到若虫到幼虫,也就是我们说的钻出土后的知了狗或知了猴,要3~7年的功夫。在地下待7年,爬出来,不幸的被抓住吃了,幸运的知了狗变成知了,公的就能叫唤一个多月,母的还不会叫,生命就结束了。想想,知了的一生也够悲催的。

知了狗在地下时,你可以通过观察地面上的小洞洞把它挖出来(打算专门写篇文章说说挖知了狗的趣事);也可以在夜间打手电或点风灯照明,捉那些爬到树上的;一旦它蜕了皮(蝉蜕),翅膀被阳光一照,就能飞了,就不好捉了。

走,咱们粘“知了”去

看见过如今的孩子捉知了,大都用塑料袋扣。我们那时候,塑料袋少得可怜,而且做那么一个套,得费不少功夫,还需要当时稀缺的铁丝,所以我们都是用面筋。

白面(小麦磨成的面)和好了,用水洗,边洗边揉,最后剩下的,就是面筋了。可当年谁敢这么做?不被爹娘打断腿才怪。要知道,白面馒头只有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才能吃得到啊(将来专门写一篇《饽饽》说说这事)。

所以,就趁大人晾晒小麦时,偷那么两把三把麦粒,装口袋里,然后放进嘴里适量,使劲地嚼啊嚼啊嚼,最后得到的,就是面筋。

找根长杆子,上面绑一根从扫帚上抽取的竹条,把面筋包在向日葵叶子里备用(面筋粘手但不粘葵花叶),出发,粘知了去~!

竹条尖端缠绕的面筋黏性极强,粘到知了的翅膀,它就别想跑。粘到的公的,吱吱乱叫,倘若是母的就使劲扑棱。一中午能粘二三十只呢。掐掉其翅膀,通通放入袋中哈。

走,咱们粘“知了”去

本文引用网络图片 如有侵权 联系删除

中午不睡,满村子转悠找知了。公的好找,循着叫声就可以了,但公的没多少肉;母的不好找,但肉多味美。中午过瘾了,下午去上学,困么?不困!课堂上满脑子都是知了呢。

粘着的知了要泡在盐水中,数日后,老妈用棉籽油把它们煎一煎,吃起来可香了!要知道,在那段缺少荤腥的岁月,这可是肉啊,是难得的珍馐美味啊。

思绪还在驰骋,却被鼓噪的蛙鸣打断了。推醒老伴问:你听到蛙鸣蝉鸣了吗?老伴侧耳听了听,给了我个大白眼:“蛙鸣倒是有,蝉鸣?这么早就有蝉了?我看不是蝉鸣,是你耳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洞洞   若虫   知了   竹条   蛙鸣   面筋   白面   好找   老伴   塑料袋   美文   小麦   树枝   叫声   中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