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桌上就能搞定大生意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做生意、赚钱,所不同的只是大家买卖的产品形态各异。有卖实实在在的物品的,有卖服务的,有卖知识的等,不一而足。因此,能不能谈成生意,能不能做好推销,就成为衡量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

但中国绝大多数人不太习惯开门见山就说赚钱的事儿。因此,中国人做生意,一般要先从朋友和熟人入手,对于完全陌生的客户,也先要成为朋友才好谈下一步。那么,怎么样才能和陌生人成为好朋友呢?怎么样才能让以前的朋友和熟人不会变成陌路人呢?无疑就要找到大家共同的爱好,找到一个联系情感的纽带。那么,什么事情才够格成为这个纽带呢?说到底,无非就是孔老先生所谓的“食、色,性也”,其中的“食”无疑是既能让人获得满足又可登大雅之堂的,而“酒”又是“食文化”里的重要物品。因此,如何在酒桌上谈生意就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

人们说:“感情深,一口闷;酒过三巡,感情加深;饮酒酣畅,合作顺利。”人们都能意识到酒的重要性,但是酒文化何其博大精深,其中的种种技巧、暗示、潜规则从来仅限于密友间的口耳相传,或者要仰赖个人悟性才可得,因此酒文化的精髓难以得到继承、发扬和突破。如果这些精髓掌握得好,则可以一当十,打遍酒场无敌手;如掌握得不好,就只能赔了夫人又折兵,谈黄了生意不说,弄不好就连命也搭进去了。因此,各位初入酒场者对酒文化真是感到茫茫然,甚至心有戚戚焉。

久经考验的老江湖总结的不二法门是:酒桌上是注意力经济,谁的话最多谁就被灌得最猛,但一句话不说、一点酒不喝也是不行的,因此要分三步走。开局之时要热忱敬酒,以示合作态度诚恳,为人热情实在,值得做朋友;中场要尽量保持低调,只简单附和别人的玩笑而绝不另起话题,避免引起他人关注;结束之时大局已定,无论怎么喝也不会被灌得烂醉了,不妨再度引吭高歌,给人留下个良好印象,最后还再留上几个叫人回味无穷的小段子、经典语句什么的。

一天中午,李志辉受老板的委托,出面接待几家运输公司的老总。他们都是李志辉公司的大客户,这一次又要购买几十台车,对这样的大单,自然不能轻易放过。但要想做成这单生意,就必须得陪他们喝好酒。当天晚上,李志辉又要去陪上级相关领导喝酒。第二天,他还要接待合作伙伴,自然又免不了喝酒。第三天,倒是朋友请客,但多少总要喝一点才够意思。所以,李志辉就得连续地喝下去,最终会成为“酒精考验”的干部。其实,喝酒是一件令李志辉很痛苦的事。李志辉平素的酒量不行,一喝就难受,但为了公司、为了朋友,也只有硬着头皮顶上了。

酒桌上,三杯过后,一系列老套却又实用的瞄准宾主、把握大局、语言曲默、敬酒有序、察言观色,揣摩人心后,在公关部经验丰富的职员配合下,他顺利将对方拿下。李志辉拍拍被啤酒胀大的肚子,欣喜又无奈地笑了。

然而,酒场毕竟不是商场,餐桌并不同于谈判桌,烂醉如泥之际稀里糊涂答应的事情,第二天清晨恐怕没几个人还能记得,一旦着手梳理工作才猛然清醒:“坏了,坏了,前几天喝酒他说要给我的那些东西怎么还不见拿来呀?”

于是在工作时间又打电话过去谈判,这时候,大家都头脑清醒,权衡利弊得失,一点也不含糊。最后,这生意做不做得成,还是要看双方的优惠条件和可预期的收益情况。说到底,喝酒的第一目的是认识朋友、加深感情。在中国也是做成生意的较好方式。

中国各个地方的生意人酒桌上的风俗习惯、话语体系、行为规范非常复杂,按西方强调细分和分析的学术传统,写出几本博士论文来是绰绰有余。

有人分析了生意人在酒桌上的心理,大家在一起喝酒,一般都有几个心照不宣的目的:

第一是通过所谓的“酒风”、“酒德”来分析取得关于这个人的人品、性格的信息。说到做到,一咬牙,一仰脖子,把酒喝下去的是够朋友,讲义气;说喝不喝,扭扭捏捏,顾左右而言他的是不够交情。在这里,酒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种很微妙、很理性地考验他人、虐待他人的工具。一顿酒喝下来,对方是什么人,至少对方对自己什么态度,大概就能判断出来了。虽然这是一种成本比较高昂的收集交往对象信息的方式,但也总算是达到了部分的目的。

喝酒的第二目的是拉近双方的距离。中餐本身是一种仪式化非常强的进餐方式。大家围坐圆桌前,一桌只给一份菜单,一起点菜,一起伸筷,一起吃菜,倒退到物质没那么丰富的上一个年代,还有劝菜、劝饭,帮着夹菜、加饭等各种复杂花样,发出的一个强烈信号是:“我们是一家人,吃完这顿饭之后,大家就要像一家人一样互相照料了。”酒的作用是在进餐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这个信息。

中国人平素都活在各自的小世界里,一张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交网络像蜗牛壳一样把大家限制在一个小圈子内,循规蹈矩,小心翼翼,只有通过酒精的麻醉作用,大家才能自然而然地把心理戒线慢慢打开,开始推心置腹地说点心里话,即所谓“酒后吐真言”。当然,也有人说过头了,暴露了不该暴露的东西,或者许了不应该许的诺言。第二天,如果还记得自己说过什么话,只好后悔不已,大呼:“完了,完了!”

当地位高的一方是多人、有老大和他手下的时候,酒桌上的局面就变得更加复杂了。首先,敬酒词里恭维人的分寸就非常难以把握。都说一样的话,对方觉得:“你把我夸得一朵花一样,原来你到哪都是这套话啊?”

说不一样的话,轻重更是不好把握,这个夸重了,那个不舒服;那个夸重了,这个又不舒服了。最可怕的是,对方阵营中有人开始当面唱起反调了,说一些不咸不淡的话了。生意圈里的人一定要明白,这个时候,敢于说出跟老大调门不一致的话的人,往往偏偏是老大最重用、对方阵营最关键的、需要继续做工作的人物。你要是头脑简单,不对这种人表示特别的关照,而是一面倒地去附和老大,那你就冤大了。

有道是“无宴不言商”,许多生意在酒桌上的成功率要远远高于在办公室。酒能够给人壮胆,麻痹人的羞怯心理,在酒桌上会大大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1

标签:酒桌上   酒场   目的   生意人   纽带   说到底   大局   阵营   美文   中国   不好   生意   感情   方式   心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