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贵在独立思考

学习是思考的源泉,实践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深化,实践是思想的证明。思考的过程就是分析比较、融会贯通的过程,也是推陈出新的过程。

人类就是在不断求知中前进的。学问也就是在“为什么”的不断追问中逐步深入的。

知识在日新月异地更新并丰富着,世界在急剧地发展变化着,我们面对的领域广阔,我们的疑惑将更多。对任何事情,都不用脑筋,不晓得提问题,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糊里糊涂度日月的人,是找不出为什么的,他们的思想是停滞的,是被动的,因而,世界的大门对他们也是关闭的。他们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

从前,有位叫杨叔贤的先生,他自称才华横溢,博览群书。这一年,他被派到荆州做官,那里的百姓天天来报告老虎伤人的事,杨叔贤很气恼,他奋笔疾书,洋洋洒洒写下一篇《虎戒文》。文章斥责老虎:从此以后要爱护百姓,否则,将会受到惩罚。

文章贴在老虎出没的山上,果然没再听说老虎伤人的事儿,杨叔贤以为是他那篇《虎戒文》发挥的作用,因此得意扬扬。其实,偏巧那些日子老虎到别的地方找食去了。后来,杨叔贤调任到郁林,这里的百姓常常给杨叔贤出难题。无计可施的杨叔贤就打算用《虎戒文》来镇一镇百姓,于是就派人去荆州抄《虎戒文》。几日之后,派去的人还不见回来,后来一打听,抄文的那个人不幸落入虎口了。

这位荒唐的杨老爷以为一篇《虎戒文》就可以镇住老虎,在老虎到别地觅食去以后,他便错误地认为是《虎戒文》发挥了作用。当百姓为难他时,他竟又有了荒唐的想法,想用《虎戒文》来镇住百姓。就是因为他遇事不认真思考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可行,结果造成了人落虎口的悲剧。杨叔贤虽有才学,但不善思考,真是空有一肚子学问。

还有一则故事:

鲁国有一户人家姓施,施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爱儒家的仁义之术,小儿子爱学军事。大儿子用他学的儒家思想去游说齐王,得到齐王的赏识,聘请他为太子的老师。二儿子到楚国去,用他所学的法家军事思想游说楚王,在向楚王讲述自己的思想、观点时,结构清晰,条理清楚,楚王听了很高兴,认为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封他为楚国的军事长官。这样,兄弟两人一个在齐国任职,一个在楚国做官,他们赚的钱多,使家里很快富裕了起来。兄弟两人的地位都很显赫,亲戚朋友都以他们为荣。

施家邻居中有一户姓孟的人家,也有两个儿子,家境与施家以前差不多,并不富裕。大儿子与施家大儿子一样,好学儒家仁义之术;二儿子也是爱学兵法之术;两家的儿子还曾经在一起讨论学问,研究兵法。孟家为贫穷所困扰,生活很艰难。孟家看到施家这两年很快富裕起来,并且门口经常停有车马,来的人员中有当兵的,也有当官的,真够荣耀,很有点羡慕施家。由于这两家的关系一直不错,孟家就向施家讨教经验。施家的两个儿子就把各自如何获得官位的经过告诉了他们。

孟家两个儿子听到后,觉得这是个门路,于是大儿子准备到秦国去,二儿子准备到卫国去。

孟家大儿子到秦国去后用儒家学说游说秦王。他滔滔不绝地向秦王陈述自己的思想、观点。

秦王说:“目前的形势是,各国诸侯都要靠实力进行斗争,要使国家更加强大,就必须发展兵力,增加粮食。如果光靠仁义治理国家,只会把国家带进死路。”

秦王心想:这个人固然有才能,他要我用仁义之术治国就是想要我国不练兵打仗,不积粮食不富裕,这能行吗?于是,命令军士对他施行了最残酷的宫刑,然后又将他赶出了秦国。

孟家的二儿子到了卫国以后,就对卫王进行了游说,主张发展卫国的军事。他为了能让卫王采纳他的意见,能在卫国授爵当官,向卫王进言时有条不紊地讲述自己用兵的道理。

卫王听后说:“我们卫国是个小国,国力不强,又夹在大国之间。对于那些强大的国家,我们只能够服从它;对于同我们一样或比我们还要弱的小国,我们就得好好地安抚他们,只有这样做,才能够保证我们国家的安全。你提的军事治国固然不错,但如果我采用了你的军事主张,周围的大国就会联手攻打我国,我们的国家很快就要灭亡。如果我就这么放你回去了,你一定会将你的主张带到别国去,别的国家发展了军事力量再对外扩张起来,会对我国造成很大的威胁。”

卫王感到这个人既不能留,又不能放,于是派人砍断了他的双脚,然后把他押送回鲁国。

孟家的两个儿子回到家里,已是残疾人了,全家人感到非常悲痛,他们怀着一肚子的怒气来到姓施的家里,拍着胸脯责备施家。

施家的人回答说:“无论做什么事情,违背时势的就会失败、灭亡,而适应时势的就会成功、昌盛。我们所学的东西跟你们相同,但是却取得了完全不同的效果,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你们选择的对象不同,同时又违背了时势啊。我们的做法和行为又有什么错误呢?”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死套别人的经验有可能给自己带来失败。

做学问的可贵之处就是要善于独立思考。

任何时候,都不能人云亦云,要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用自己的思想去甄别,要有研究精神,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在对于这一个个的“为什么”的求解考证过程中,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才能逐步深入,也同时对我们自身获得更多的了解,从而更为真切地感知生命的要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只学不思或只思不学都容易使人陷入迷惑而无所获。

只读书不思考是读死书的书呆子,只空想不读书是陷入玄虚的空想家。书呆子迂腐而无所作为,空想家浮躁不安而胡作非为,甚至有精神分裂的危险。所以,儒者主张既要读书又要思考。

明代人陈鎏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学是入书,思是出书。出入有道,学业方能有所成。

爱因斯坦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他创立狭义相对论,据说就经过了十年的沉思。

只是学习,没有思考,没有消化、整理、提高,只能是杂乱无章的知识的堆积,不可能形成实际的效力。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翁和一个孩子用一头驴子驮着货物去卖,货卖出去了,孩子骑驴回来,老翁跟着走,但路人责备小孩子不懂事,让老年人徒步,于是他们便换了一个位置;而旁人又说老人心硬,于是老人忙将孩子抱到鞍上;后来看见的人说他们没人性,于是两人又都下来。走了不久,又有人笑他们是呆子,空着现成的驴子不骑;于是老人对孩子叹息道,我们只剩了一个办法,就是我们两人抬着驴子走。

这个笑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无论读书,还是做事,只是一味地“旁征博引”,不假思索,“脑子里给别人跑马”,结果往往会弄到抬驴子走的地步。

常听人说,现在报刊上一会说要注意晨跑,一会儿又说早晨锻炼不好;一会儿说喝茶有益健康,一会儿又说要少喝茶;一会儿将某部影片捧得上天,一会儿又将其贬得一钱不值……这便是“学而不思”者的烦恼,人云亦云,当然只有陷入迷惘的境地。

书是前人经验的总结,读书是汲取前人经验的过程,但不能自己囫囹吞枣,生吞活剥。书籍和经验也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亦不能置之不理,一味蛮干。会读书也要会思考,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既要进得去,也要出得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秦国   秦王   楚国   儒家   楚王   时势   大儿子   驴子   仁义   美文   老虎   儿子   百姓   思想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