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土文化的熏陶

四十年代,人们的文化生活无法与现在比拟,战火硝烟下的农民,生活极度贫困,尤其在唐河老家那个四不通达、封闭保守的偏僻小村,文化生活完全取决于乡亲邻里的自娱自乐,不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元素,由世代农民言传身教的传承下来,陶冶着劳动人民的情操,丰富着劳动人民的生活。

一是土游戏。如“自制摔炮”,用水、土和成泥巴,捏成一个碗状的器皿,双手高高举起,碗口朝下,保持水平,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向地面摔扣下去,就会发出“啪”一声响。一群孩子相互切磋,比谁做的泥巴碗摔出来的声音大,只要泥巴不干,就可以一直反复使用。再如,找一块土质疏松的地方,席地而坐,用双手扒个深坑,坑底与自己成四十五度的斜坡,再把用枝条编好的小圈圈(编出来的小圆圈越小越好)放置在土坑的斜坡上,然后一只手干扰小伙伴的视线,另一只手悄悄的将小圈圈换位置用土推埋上,平整好坑面。大家就会用准备好的小树枝往土里扎,都扎下去以后,圈圈的主人把土扒开,看看谁能把树枝正好穿进圈圈里,胜败分明,在一片唏嘘中再开始下一轮比赛,我们管这个游戏叫“扎老鳖”。还有一种游戏叫“大马车轱辘子”也很好玩,每年的秋季到初冬,秋高气爽,总是刮北风,而且风力较大,大人们总是帮着孩子用高粱秆皮编制一个直径大约五六十公分大的圆球体,编织的间距密度适中,一旦等到刮大风,就会拿到空旷的平地里,放在上风头,借助风力,顺着风向,用力推出去,圆球就会顺势快速滚跑,风越大速度越快,小孩子们就会跟着球追上去,有时候风太大,追都追不上。就这样不厌其烦的重复推着,来回追着,偶尔几个孩子会同时推出圆球,比一比谁的球滚出去的最远。还有一种棋艺叫“打白狼”,用木棍在地上划一个横竖各五格的棋谱,一共是二十五个棋子位,随手找来短木棍、石子、豆粒等两种样式的东西做棋子,两人对弈,从自己这边的第一排往对方进子,直至对方底线,然后以优先到达对方阵营的最后防线且剩余棋子数越多者为赢,反之为输。棋子每次前进的步数由双方下棋前协商好,遇到对手棋子可以吃掉,最后被吃掉的一方棋手称之为“白狼”,意味着是输家,由于小孩子好胜心强,谁也不想当“白狼”,所以输了的还要再开一局,一来二去,难分输赢,一场棋要下大半天。还有一种乐器叫“柳笛”,每年农历三月,柳树抽条吐绿,从新枝条末端选一截光滑顺直,粗细适当的部分,截成一尺左右的长度,掰掉小芽,用手反复捏揉,直至柳条“皮骨分离”,抽出枝骨,柳管就做成了。用小刀在柳管上等距挖眼,动作必须要轻,否则一不小心就弄坏了,一共挖七个小眼,柳笛就做好了,然后我们有模有样的吹起来。哥哥手巧心细,每次都是他帮我做好,我俩总是在一起对着瞎吹,闹上半天,回家后再炫耀一番,心里美滋滋的!还有许多的小游戏:放风筝、踢毽子、捉迷藏、扳手腕、打水漂,投石子,翻跟头,爬树、摔跤、投远、跳高以及猜歇后语、吹蒲公英花、老鹰捉小鸡等等。田间农忙时,大人们也会随时来一场比赛,瞬间田地变成了竞技场,农活变成了体育项目,此起彼伏,人声鼎沸,一时间人们仿佛忘记了贫困、劳累,忙的不亦乐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唐河   深坑   豆粒   车轱辘   圆球   枝条   木棍   斜坡   文化生活   风力   泥巴   棋子   美文   圈圈   贫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