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劳动的艰辛 拾柴火

在农村,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从四岁就开始干活,也可以说叫模仿,在模仿大人劳作中逐渐学会劳动。在那个年代,村里没有煤,没有电,取暖,做饭的唯一能源就是烧柴火,柴火包括农作物的叶、根、茎、野草、树木等,但是日常生活中仅靠自家农作物的副产品是不够用的,这样一来,去野外“拾柴火”是必不可少的的劳动!这在当时的农村是司空见惯的,也是一项体力活。现在的孩子可能不理解,为啥不去用钱买呀?那个年代物质匮乏,哪有钱?前边曾讲过,买盐还得卖了鸡蛋换呢!俗话说:“一分钱掰成两半使”、“一分钱能逼死英雄汉”!还记得当时我常参加的劳动有以下几种:

一是“捡树枝”。一年四季主要是秋冬季节,去捡拾树木掉落的枝杈落叶,如逢暴风雨过后就更多了。我们小孩都把这叫做“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只要一有机会争先恐后,拼命去捡,不一会就能捡一大把,合起来就是一小捆,就这样一捆一捆,积少成多,一年下来少说也有几百斤。椿树的叶柄(椿骨棒)一打霜就几乎一次性掉完,只要不怕腰疼,一口气就可以捡一大把,然后整理好用绳捆的整整齐齐,一把一把的排列整齐,背回家,成为我家发“私有财产”,到了天寒地冻日,拿出来烤火取暖,听着燃烧时不停的发出像鞭炮一样的清脆响声,大人们围火聊天,小孩子围火嬉闹,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纯真朴实的微笑,一幅惬意的天伦之乐场面!

二是“打疙瘩”。谷子和高粱收割后留下了根,地里土翻耕后,特别是经过一场大雨,部分根茎会裸露在地面上,待风吹日晒后,这些根茎就成为了“准柴火”。我和哥哥经常用自己的“疙瘩槌”(就是比较坚实的柘木,取其根茎部分,其根往往都会长一个大疙瘩,稍加修理即可)反复敲打,几下子就能收获一个柴疙瘩。我们就在地里的“坷垃缝(‘缝’音‘伐’唐河土话,指的是土坷垃的缝隙里的意思)”里,瞪大眼睛寻找资源,发现一个就像是如获珍宝一样高兴,特别是谁如果发现了个头儿大的,弟兄俩更是高兴的互相“报喜”,分享快乐。经过几个小时努力,跑上个三五亩地,就能拾到一筐柴疙瘩,背回家后,饶有兴趣的让大人称一称,每个人都有十来斤,一个秋冬下来也能拾个一二百斤。看着我们背回来的“战果”,母亲总会笑眯眯的抱着我亲一口,母亲很少亲哥哥,这是我一直想不明白的一件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柴火   唐河   土坷垃   坷垃   椿树   个头儿   叶柄   根茎   农作物   疙瘩   美文   大把   树木   秋冬   艰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