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两段关于《道德经》的个人理解

一:

整理《道德经》四十八章: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有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道德经》

  学习知识、做学问都是一天天的有所增进的;学习道,研究道却是要一天天地减损的!

  那么,什么是损之又损呢?我想,为道者不断地减损,就是不断地去简化自己。损之又损应该就是逐渐变得更为简单化,最终变成一个各方面都非常精简的人!这里的减损,就是思维等的减法。通过减法使人成为一个更加精简,精炼的人。

  人在各个方面都简单化了,包括思维,欲求,特别是逻辑的简明!然后就可以达到一种无为的境界、状态。这里的无为是恒有所为的意思。(前文有做说明:无为=无不为=恒有所为,不再赘述)

  恒有所为,自然也就无所不为。那么,是不是可以说:人如果能一直保持越来越简单化,精炼自己,就没有什么事情是非常困难的了?所以,人要学会化繁为简吧?

  无为,是恒有所为的意思。它是指一种境界或状态吧?所以,恒有所思是无为。恒为善举也是无为。无为,包含很多东西。但是,人要做到无为,就必须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我想,人太复杂了,欲望太多了!可能也就没有什么恒心了。另外,我个人觉得:恒有所为可能也并不一定是指那种从早到晚的辛劳。其实心中常存天道就已经是一种恒有所为了!所以无为更多地可能是指你那颗天道长存的恒心吧?个人理解,可供参考。

  下面那句中的“事”,可能就是指影响人恒心的事情吧?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让你分心,你的天道恒心永不停止,你当然就有资格可以取天下了。不过,我个人觉得:天下是不可取的,天下乃公器,故曰:天下为公;但是人可以拥有这样的资格,仅此而已。大概如此吧?

  不过,人如果不够简单化,还能做得到恒有所为吗?

  另外,请问?损,是不是一种为?那么,损之又损,是不是一种为之又为?

  好的,那是不是就可以说“为之又为,以至于无为”了呢?那么其中的“无为”会是不去做,不去为的意义吗?不知可不可以这样理解?

  愿有所助。

  二:

整理《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式。不自视故章,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才!诚全归之。——《道德经》

  曲,弯曲,谦让,退让吧?

  枉,树木弯曲,不正。其实不正大约又分为主动不正和被动地不正吧?而被动地不正是不是就是一种承受了?所以,阴阳应该还有一个基本的属性是:阴被动而阳主动。

  洼,低凹,凹陷处。大约就是指一种谦卑的态度吧?

  敝,破旧,破败。

  少,丢,遗失,亏欠。大概是不计得失之义吧?

  多,多余,过分,不必要。

  惑,疑惑。

  所谓“一”,自然是指前面那一系列的状态。我觉得这一状态是不是一种不足的状态?不至过分,安于不足。

  式,榜样,楷模。

  视,审察,考察,审看。应该是审查问题的初始、开始。那是不是就要拥有一定的能力,才可以去考察问题呢?

  章,彰显,明显,显著。那么主动彰显就是暴露出来,而被动地彰显可能就是发现了吧?

  见,本义是看到,看见。应该是有一定的判断了吧?有见解,有看法了。比视更深一点吧?

  伐,自我夸耀。

  矜,想了一下,大概是一种故作庄重,一种刻意地自我约束吧?也就是一种自以为尊吧?

  长,大概就是长者,受人尊敬吧?

  诚,诚者天之道,一种真实可信;那是否可直接理解为天道之真理?

  那全文之义应为:谦让则全备,能承受不正自然就正,谦卑则满而不溢,不拒敝旧方可出新,不计得失方有所得,多欲过分则疑惑茫然。所以圣人抱持这一安于不足的状态而成为天下的榜样。

  不自以为有能力,才有能力去发现问题;不自以为是,才能明察问题的根源;不自我夸耀,才能有所贡献、有功绩;不故作庄重、不自以为尊贵,才能受人尊敬。

  正是因为不与人争,所以没有人可以与之争。古之所谓的“曲全”者,大概就是说这个吧。如此,则天道真理皆归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道德经   之义   损之又损   减法   有所为   谦让   谦卑   精炼   恒心   不正   天道   美文   主动   状态   自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