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由“相对性”所触发的悬念

一则由“相对性”所触发的悬念。

  还好,我和兄弟姐妹们一样都听说过哲学大咖们所说的相对性!“凡事都有两面性”似乎已成了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真理的“铁证”了!对此,我不得不说:我不想谈!你们随意吧。

  那么今天我也来谈谈相对性!闲言碎语不想听,开门见山我来也:何为相对性?直接说了,如果阴阳两面各有五个属性,那么这五对属性就一定必须都是相对的!如有一个不是,那么两者可能就不是相对的了!

  例如,善与恶。说明一下,若仅仅是表示一种属性的名词,那么善应该是与恶相对的。但若是指一种行为动作的时候!善就等于是“有善”或“去行善”等,那就应该是与“无恶”或“不做恶”相对了!所以,与“不善”相对的应该是“有恶”或“是恶”了。

  所以,当你心里嘀咕某某人不是好人、不够善良的时候,其实只是在说明你此时的心是恶的或者是心中有恶了。亲,您说对吗?同理,不恶与有善是相对的!当人的心里觉得别人不是个恶人的时候,那其实是在说明他的心里是有善的!也就是说:和不善相对而言的、相反的可能并不是有善或行善——即“善”!而是“有恶意”了。所以,是善就不是恶,不是善就是恶!这大概就叫做相对吧?您说对吗?

  其实,我们人人心中都是有恶的!当然,也可能并不包括你,也许是除你之外吧!题外之话,不必当真。

  再如,与“廉”相对的是贪。那么与寡廉相对的就应该是总是有所贪图、过分的贪了。鲜耻是不是不知羞耻?那么与其相对的是不是明知不是羞耻呢?那么,与寡廉鲜耻相对而言的又是什么呢?君可思之,君当思之。

  我想,如果一个人动辄就去表现自己的高洁,那可能也是一种贪意吧?只不过他所贪得的可能不是金钱,而是一种感觉吧?当然,廉洁奉公一定是一种美德!但廉洁可能不必成为我们的一个虚荣吧?能做到这样,才是真正的廉洁者!

  同样的道理,如果明知不是羞耻,却认为是一种羞耻!那可能不是在折磨自己,就是在折磨别人了!比如:贞节牌坊、从一而终和三从四德!以及三妻四妾、三寸金莲和三从四德的发明家们!

  子曰:温故而知新。我觉得,这些前辈挺能“知新”的!但好像不太喜欢“温故”。子也曰过:知耻而后勇!但是与寡廉鲜耻相反的,可能并不是“知耻”呀!不知何故?阿门。

  所以,任何事物只要是过了头!那就不是什么好事情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过犹不及!过和不及其实是一样的!所以大家就不必以五十步笑百步了!没有喧哗,可能也就没有对立了。

  我不仅听说过金庸,也对中庸有所耳闻。不过,还没来得及去研究!但是我猜测,中庸的意思是不是说:你要保持一种健康且不上不下的状态呢?也就是说,您应该要甘于一种不高不低的平庸呀!好吧,咱没文化。但它的意思,应该就是指:人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吧?那么,有余则过分,不足即不及!这不又是那个东西:损有余而补不足?!

  孔子有言:即使我什么都懂,但还是没有老聃懂!老聃难道是一条龙吗?应该是这个意思吧?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孔子是赞成在领悟《论语》之前,先去摸索摸索《道德经》的呀?亲!您说呢?

  既然如此,如果假设《论语》与《道德经》一个是花,一个是根?那么请问:哪个是根?哪个是花?是花更重要还是根更重要?君可思之。

  其实,孔子应当还是一个挺理智的人的。但是奉孔子为至圣先师的那些后辈以及我们足够理性吗?我肯定不懂的!但有时候我会怀疑,我们嘴里的孔子真的是那个“三月不知肉味”的孔子吗?所以,就更别提是老子了!我想也就不要再提炎黄了吧?

  关于仁,与“仁”相对的是“不是仁”即“不仁”。仁若是成了一种行为、一项事业,那一定是因为不仁的人多了吧?去践行仁义,大概就是要把“不是仁”变成“是仁”吧?大家都变成“仁”了,那自然就是仁者无敌了!因为“仁”与“不仁”恐怕是相对的、对立的!不知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对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想,对立不就是“过”与“不及”吗?有余了不足了,自然就对立了!还用多说吗?那就请,损有余而补不足吧?

  孔子很伟大!不过孔子前后的那些诸侯王公、贵族大夫可能更“伟大”!因为他们把老祖宗留下来的金匮真言丢失的一干二净、了无痕迹!炎黄不在了,老聃退休了,图书馆大概也就倒闭了。

  孔子确实挺伟大的,但我们并不一定是“孔子”!曲阜的孔庙屹立了两千多年了吧?难道是为了供奉我们自己吗?

  圣人都谦虚地认为:老子可能比我懂!比我高明!那我们为何还要把《道德经》这样的好东西,送给一些“五斗米”呢?当然,您要是认为老子是“一条龙”这件事,纯属坊间传闻,不可信!因为您当时在场见证了这一伟大时刻!那我可能就只有保持沉默了!
关于德,人的德大概就是人的一种属性吧?就是一个人的行事风格吧?德是什么样子的?我想,德应该就是指人做事不过分也不会不及!而不是其它的东西。厚德,应是指能包容别人、不过分也不会不及吧?也就是:有德、含德吧?个人理解,可供参考。

  老子说:失德而后仁。去践行仁义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问题的根源应该还是一种过与不及吧?所以,应该是有所失了,才有仁的!所以,回归理性,不过分了也不会不及了!走向和谐了。问题自然就不会那么严重了吧?

  万物皆为阴阳。要想和谐,只能顺应天道!如果人人都能替天行道了!那么也就无所谓德与不德了。因为人人皆是有德之人,那么还需要强调“德”这个东西吗?不就等于没有了吗?当然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是“德”,人人都应了然于心!

  我想,西方的问题可能源于对立!而我们的问题可能是有点流于想象了。可供参考,与君共勉。

  最后,全球变暖,小心火烛。全球同此凉热!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相对性   道德经   炎黄   寡廉鲜耻   论语   孔子   仁义   中庸   羞耻   美文   对立   悬念   老子   属性   过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