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婷:“衣衣”不舍话改革

改革的春风拂来,中国四十年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农村,不必说笔直硬化的通村路代替了泥泞凹凸的乡村小道;交通便利的私家车替换了自行车、摩托车;漂亮的小洋楼、安置楼替代了砖木结构的、土垒的小屋;更顺畅的网络现代化通迅让远在天涯变为近在咫尺……单从我个人从小到大的衣着变化就能切实地感受到改革带来的无限生机。

作为一个乡村孩子,改革开放是1978年,那年我1岁。

从记事起,我的衣服就是又花又厚的母亲做的棉袄、棉裤。母亲是家里自学成才的土裁缝。那时,一家人穿的棉衣合不合身,就看母亲的裁剪能力。记忆中,母亲不光亲手缝制家人的棉衣,村里人的棉衣也叫她帮着裁剪。那时,帮人家剪剩下的边角料,他们都慷慨地留下给子女众多的母亲以示对她不收取任何报酬的感谢。我和大我四岁的哥哥上学时就背过那种花花绿绿三角形布拼接起来的布书包,很鲜艳也很朴实。当时很流行。说到我最得意的书包就是我上五年级那年,父亲从县城花8元钱给我买的黑白格相间的皮质双肩包。当时1989年,正流行日本动画片,剧中男主角就背这种双肩书包。清楚的记得,背着新书包去学校的第一天,很是羞涩和兴奋。因为我的书包太显眼了——惹得大家围观和评判。当时我还抱怨平时教育子女要节约的父亲为何要买这种皮面的令我难堪的东西。好在隔了两星期,村里的孩子多要求家长去县城买了其它种颜色的皮书包。他们那鲜艳的色彩、新奇的款式令我的黑色书包黯然失色。其实当它泯然众人矣时,我才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也曾悄悄引领了一次书包潮流。

80年代初,四十多岁的母亲经常和村里年龄相仿的婶婶们一起去三十里远的镇上去纺棉花,染布。然后回家纺线,织布。那时她们都舍不得搭车,步行来去,摸黑背大包小包回家,很是热闹。

我曾很喜欢看煤油灯下家人劳作的黑色剪影印在土墙上的高大样子。因为我有次在油灯下写字,得到不大表扬孩子的严肃父亲的夸奖,使我小小的虚荣心得到满足。顺便说说照明,80年代我们村才拉上电灯,还经常停电,89年我家买了村里的第三台黑白电视机,只接收四、八两个频道。那时爱放的电视剧有《霍元甲》、《射雕英雄传》、《聪明的一休》等。全村围着一台电视机交流也挺热闹的。90年代彩色电视已普及到各家各户,现今,黑白电视也仅存在于80年代的记忆里了。

赵春婷:“衣衣”不舍话改革

记事起,最有意思的是母亲带着她的陪嫁织机长年坐那让它响个不停。我喜欢听那一推一送的节奏,看那花花绿的单子布像云彩一样流出、滚动……最喜欢坐在妈妈身边看她织布,那几乎是对童年关于母亲最温柔的记忆——因为她根本没时间陪孩子们玩。家里的单子布,被里,棉衣都要靠她去织。织布前将染好的各色线绑在石头上一股股分出也很热闹。村里的巧妇都来帮忙,小孩子们也来凑热闹,空旷的大场里笑语一片。后有色彩更美的洋布渐渐代替了家织粗布。到了90年代,我家的织机就没怎么响过,久置不用的织布机被束之高阁,蒙满灰尘,进而沦为一堆柴火。生于四十年代的母亲抱怨那是她的陪嫁,盖了新房丢弃它实属不该……不过我2002年结婚时,妈妈给我箱底里压了十几捆红白格或蓝白格的粗布,缝了近20多双或棉或单的布鞋——这些都是请姐姐们帮忙或是她自己亲力亲为的。她说:“这些粗布给你当嫁妆。粗布单子对皮肤好;这些鞋也是近几年家里活不多,我看你爱穿这个才做的。你又不会做鞋……"当时我嗤之以鼻,认为妈妈太老土。

我自82年上小学时起,白网球鞋和棉窝窝是我穿得最多的。

春和景明的日子,年少的伙伴们有手巧妈妈们织的各色的毛衣,纳的漂亮的花布鞋、塑料底鞋,而我老穿姐姐剩下的花土褂,没有时间给我做鞋的妈妈就让我穿买的白网球鞋。那种网球鞋我们过“六一”时人人都会有一双,指定的白衣、黑裤、网球鞋。白鞋如果发黄可以抹上鞋粉,用卫生纸一包,晒干即可。有胆大的男生直接用老师的白粉笔偷抹鞋上。回忆自己的脚无脚气也得益于常年穿布鞋和运动鞋使然。1998年上学时在舍友的怂恿下,我买了我平生第一双皮鞋,掏了我40块钱生活费。除了穿上好看外,其实我更不习惯8人宿舍里晚上涂抹鞋油的刺鼻气味。

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们的着装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专业的裁缝很多。村里的女孩子一个个都喜欢在上完初中后学裁缝,男孩喜欢学厨师。他们大多不离开本土,做一个本分的乡里人使他们满足。后来慢慢地大家都喜欢出去打工,选择更为广阔。慢慢的,裁缝也成为历史的记忆了。商场里,花花绿绿的服装尽你挑选——只要你有足够的钱。所以,村人更满足于对金钱的追逐,或打工、或做生意……离开山村,入驻城市是梦想,更是能力。2010年后外出的,打工的,甚至走出国门的寻生计的……比比皆是。小山村在变美的同时,人口在不断向城镇流动。

现在人们通过八、九十年代的开荒种地、开土砖场到退耕还林,建生态旅游等系列活动让家乡环境更美了,农人的腰包更鼓了,胆气更足了,更有能力让孩子们享受更优质的教育了。

记忆中我的小学校在村里三间房的庙里,一个老师三个年级。教我们的漂亮的女老师单有一间宿办一体的房子。老师家很远,带着年幼的女儿,在学校周围种着各类蔬菜,我们很喜欢在老师的菜地里帮忙或逗她那刚会走路的女儿玩。那时一周六天,每天三晌上学。周三下午可以集体拾柴让老师搭炉子,或挖药,或钩洋槐籽,或捡麦穗、豆子等,叫勤工俭学。其实挺怀念勤工俭学的,那代表朴实的村人对教育者的尊重和厚爱。孩子们用力所能及的劳动证明自己,表达对老师深深的敬意和爱意。到了2000年左右,无勤工俭学了,学杂费也不用交了,义务教育下,社会各种力量对教育的扶持、捐赠,让更多的寒门子弟有机会享受高等教育,跳出农门,成为商品粮户口的“公家人”。其实一路走来,无论何时,学校任何时候都是村人最崇尚的地方,那里永远都有村里最漂亮的建筑。加上政策扶持,变化也最直接,最明显。想想由村学到撤点并校再到集中优化,都是改革带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福音。

赵春婷:“衣衣”不舍话改革

改革的春风相伴而来,不知不觉中,那个照片中衣着花褂褂、扎着两个小辫子的我已步入不惑之年。当我享受着方便顺畅的网购,足不出户了解到周围的一切时;我的学生坐在有夏有凉风冬有电暖的多媒体教室里快乐的学习时;我年迈的满头银丝的母亲换掉她以往灰蓝黑老式右偏襟转而喜欢我们兄妹为她添置的大红大紫.薄轻软的新着装时;我惊喜地感觉到改革春风带给我们平民生活更多的物质实惠,更多的精神体验……但是私下里我更怀念那些有温度的粗衣暖语;怀念那个与伙伴们叽叽喳喳一起背馍上学的少年身影;怀念那些曾在冬天给学生贴塑料纸,生炉子取暖的老师们……而接下来的日子,我会在改革春风带来快节奏的生活里继续感恩前行!

人生四十年,是半生,是盛年;而对于祖国的四十年,却是青春乍现、白驹过隙的一瞬。但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改革四十年,我见证了死板教条的计划经济到灵活便捷市场经济的伟大转变下,勤劳勇敢的村人在物质文明提升的同时不断追求精神文明的伟大奋斗历程。通过新农村呈现的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我感受到改革“处处为民、事事为民”的初心坚持。在见证和感受的同时,更祝福它继续砥砺前行时,所到之处一路繁华,一路凯歌!

赵春婷:“衣衣”不舍话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陪嫁   粗布   勤工俭学   裁缝   棉衣   单子   布鞋   美文   村里   书包   春风   网球   母亲   年代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