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作家薛会珍:故乡的那条河

原创:薛会珍 文稿来源:蝶语兰心

题目:故乡的那条河

在家乡马家村的东头,有一条从东而来的小河。说小不小,说大不大。村里人便取名叫庄东河。因为每年的夏天到来,大雨、暴雨之后河水上涨,记得直涨到一丈多高的地沿边上,河面从一米宽增加到三米多宽,大雨过后,水位下降,河沿两边所有的小草都被水冲的朝着一个方向,齐刷刷,一排排。

河的正东角有一口清泉,养活了马家村祖祖辈辈几代人。记得无论春夏秋冬,每一个早晨五六点左右,村里的大叔大爷们就络绎不绝得担着水桶,陆续去挑水,咯吱咯吱的水桶声,像一首美妙的曲子,打开黎明前的黑暗,鼓舞着村里的大大小小,又开始新的一天。不时的还能听到他们在村口的打招呼声。

儿时常和伙伴们去河里捉鱼、捉螃蟹甚至每一块能搬得动的石头都被一群淘气的小家伙们翻个底朝天。渴了就摘一片大一点的叶当杯子,两边往一起捏着,变成锥形,便可以大口大口的喝着甘甜的泉水。

每当河水涨一次,村里的大叔大爷们就拿着铁锨、瓢、盆,把清泉里边清理一番。可是大人们个个都在提醒我们这些小机灵鬼,这口泉比较深,别到沿上去。

也正是大雨过后河水旺盛,过上一两天,河水清澈见底,所有的土尘似乎被冲得无影无踪,村里爱干净的奶奶、阿姨们,都会拎着盆子和衣服去河里洗。事先捞一个大水潭,围成一圈,再找块扁的石头,搓着洗着,河水流着冲着,有时还哼唱几句秦腔,还有位老奶奶给我们背诵毛主席语录,至今还记得几句:人民万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有时还唱那首《军民大生产》《高楼万丈平地起》,一晌时间觉得很快,大家互相帮衬着、照应着。等洗完了,就都回家该做饭了,后来延续了好多年。

渭南作家薛会珍:故乡的那条河

那一年的暑假,大概是1988年,那年我刚满10岁,姐姐11岁,大雨过后第二天,河水刚刚变清,水位下降,我和姐姐约好的去割草,记得妈妈在给我们姐弟做鞋底,我们每人一把小镰刀偷偷的就出发了。来到了家对面的杨槐树坡,迈过小河不远处。坡上啥草都有,我俩争先恐后的往小笼里放,没有劳动经验的我,一不小心,镰刀割在了一小树枝上,一下子滑到了我的左手上,食指顿时鲜血直流,姐姐见我手割烂了,吓得用手攥紧了我的手指,我记得当时我也没感觉到太疼,一时不知道怎么办,急忙之下,把左手放进了河里,只记的割伤处向外冒血很多,河水冲散了手上的血渍。后来怎么流血慢了?现在想想是因为血液见了冷水会凝结的原因。后来我和姐姐回到家,怕爸妈看见了会批评的,姐姐悄悄的给我包裹,没想到却被妈妈发现了妈妈急忙过来一看,赶紧替我包裹,嘴里还不住地说:“这么滑的坡,谁叫你俩去割草的,你看这下可好,疼不疼。”弟弟在一旁,眼睛瞪的圆溜溜的。那时的我们经常觉得爸爸妈妈农活多,谁知却在那条河里留下了永久的记忆。

暑假时期,记得还没有变红的柿子,我们几个小伙伴每人摘上几个,在河里找有细沙的地方,用手刨一个坑,埋下柿子,过上三五天,又一起跑到河里,刨出柿子,洗干净沙子,吃起来甜甜的、棉棉的。也不知是从哪里学来的?还有那即将成熟的青皮核桃,都是这群小机灵鬼们闲暇时的美食。

每年的夏收时节,火辣辣的太阳照射着大地万物,乡亲们忙着抢收麦子,热的汗流浃背,有时拿着毛巾去河里洗一洗,再接着干。

每到赶集的日子,乡亲们就陆续去集市上买东西,一路谈笑风生,直到过了那条河,上了西坡,走过那高远处的大柿子树。

这条河留下我们儿时太多的记忆,有讲不完的故事。也留下了马家村几代人的点点滴滴。河水流淌的声音,正如那老人们口头的那一个个传神的故事、小伙子们的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小伙伴们捉迷藏时发至肺腑的呼喊声。

那条河像一条生命河,流淌在我们的血脉里,祖祖辈辈的教诲刻在了我们的骨子里。

渭南作家薛会珍:故乡的那条河渭南作家薛会珍:故乡的那条河

作者简介

薛会珍,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阳郭镇石鼓山人,爱好唱歌、跑步、喜爱古诗词阅读,近年来喜爱撰写生活琐碎文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割草   渭南   大口   机灵鬼   祖祖辈辈   镰刀   柿子   水位   水桶   文稿   河里   美文   河水   村里   大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