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作家邢福和作品:追寻远去的年味

原创:邢福和 文稿来源:蝶语兰心

题目:追寻远去的年味

渭南作家邢福和作品:追寻远去的年味

进入腊月,似乎所有的日子有了说道。过了五豆是腊八,三九四九跟着走,小寒又大寒,风雪催新年,过了腊月二十三,家家准备过新年。也就是从这时起,准备过年的大幕,就正式拉开了,各色人等也都明里暗里准备着,忙活着,期待着。要在除旧布新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身手。

首先是除旧,要集全家之力完成的一项任务,就是“扫舍”。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至七八十年代,渭南南塬一带农村多是土坯房,砖木结构的房还很少,低矮破旧的多,加上农村一年四季烧的是柴火,烟熏火燎,一年下来,烟熘串子吊得老长,到处都是灰尘,连房顶都长了高高的绿苔,不打扫一下,实难见客。于是,大人们就沿低上高,旮旯拐角拿了长把扫帚,脸上包了手巾,带了烂帽子,换了旧衣烂衫,揭顶棚,拔绿苔,除杂草,清粪堆,就这人还脏得不成眉眼,整个人就像从烟囱里蹭了几个来回。我们小的们,则要到南沟里,挖蛮土,提回来合成泥浆漫墙。就是说,漫墙的土不是随便挖一点就行,一定要蛮土,刷出来的墙白。听大人们说,蛮土能吃,油油的,食量紧张的时候救过不少人的命,我没吃过,不知道味道到底如何。我们南沟还有一种土,看起来不是很白,也不知含了何种矿物质,用它刷,等干了以后,白中泛出淡淡的蓝色,感觉很清爽,还不易脱落。所以每到扫舍的时候,挖这种土的人很多,争先恐后,为此打得头破血流也不少。

渭南作家邢福和作品:追寻远去的年味

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是灶神上天述职的日子,文革期间,敬神早被按“四旧”破除了,听老人说,放到过去,这一天是很隆重的,早早就在家里贴了灶神像,摆了干果碟子,一家人要拜神哩,祈求他老人家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这一天家里人也最全,因为灶神要给你上户口,这一天你不在,来年你将没有食粮。尤其是新娶的媳妇,不管你对娘家有多眷恋,也必须在二十三前回来,娘家人也会早早催着你,过了二十三回家,全家人甚或全村人都浑身不自在,说是爷回来了,说这娃没教养,娘家人不懂规矩。

男人们,则要抓住年前最后几个集会,把家里的农副产品卖出去。西原人稠地少,人也勤快,光靠种庄稼养不了那么多人。所以,村村都有自己赖以活命的出产,如我所在的邢家村及东庄、张家、王家、王庄子,世代特长编席打竽箔子。有的特长编笼,有的特长烧砖瓦,烧制瓦瓮、瓦盆等。中张村木匠多,善做蒸笼等厨房用品,所有这些,都是年前会上热销的产品。尤其是芦席箔子,主要卖给渭河以北准备一开年就盖房的家户。渭南、吝店、蒲城、泾阳、三原、高陵,大的市场都有他们的身影。要赶集,就得在前一天天黑前把架子车装好,半夜出发,一定要在第二天早饭前后赶到,卸车布货还得忙活一阵子。一个集日卖完的,那叫杀货,皆大欢喜。到饭馆,要上一碗面汤,馍是自家带的,泡了吃,有时还能混上店家的盐或葱花,有的则干脆要三毛钱一份的红肉煮馍,多多的放了辣椒,中间还要加几次汤,直吃得嘘嘘溜溜,大汗淋漓,临走说一声,美。于是,一路桄桄子秦腔,一路酸故事,甭管路有多远,都要赶回家。一个集日卖不完的,叫会玼。赶紧收拾,必须连夜赶到周边集会,中间绝无歇息的机会。偶尔早到一时,顺势用萡子搭个窝棚,迷上一阵了事。散会后,顺带买回过年所需要的年货。无东西可卖的,就拉了架子车,约上三五家,专程到渭南买菜,白菜、红白萝卜、粉条、大葱,还有辣椒、花椒、大料等各色调料。调料买回来村里就热闹了, 南巷北巷,东庄西庄,砸调料的声音就日夜叮叮咚咚不停,整个村子就弥漫在浓浓的香气之中,一时间,砸调料的姜窝变得十分抢手。

渭南作家邢福和作品:追寻远去的年味

女人们任何时候,都是家里的主角,也是最忙的人。首先是洗洗涮涮,要过年了,把家里的床单、被褥、衣服洗了,一绳一绳搭出来,尽管天寒地冻,一搭出来就冻成一张铁皮,仍然乐此不疲,似乎要显示自己的勤快、干净和富有。再就是蒸馍,不管瞎好,得先蒸出两锅包子来。这是全家人已久的期待,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过年享受。肚子里平时缺少油水,这时就得了软食,可劲的吃,农村人干体力活多,食量本来就大,得了此美食,一顿最少得五六个甚或更多。要知道,农村人蒸的包子,不比现在城里随处可见的早餐,长短不一,圆扁无范,就一个字,大。一个可抵现在的三至四个。直吃到肚圆难以下咽,喉咙嗝声连连,老人骂“争色”。女主人甚是得意,于是用手巾包了,互送亲友及左邻右舍,自然,村子里就有了谁家女人手巧,谁家肉多,谁家味好,谁家把卖盐的打死了(太咸)的一番品评。当然也有以此吵架的,男人嫌女人手拙,包的包子难看,缺盐少料,“好物料做成了猪食”“人家谁谁谁……”女人也不示弱,“一年到头嫌这个嫌那个,我就知道你眼光往谁身上瞅哩,有本事叫你妈给你换一个,有本事家里的箔子咋没卖完,有本事像谁一样割三斤肉来。”蒸了包子,还得蒸待客馍,三锅四锅的蒸。完了还得蒸出门走亲戚的馍,奓馍,油旋小馍,追吧馍,鸡娃馍,老虎馍,鱼馍等等,到了这个时候,有自知之明的女人们再也不敢逞能了,于是请了村里心灵手巧的女人来忙,于是,巧女人就得红火一阵子,得意一阵子,东家邀,西家请,忙得不亦乐乎。女人们再忙 ,男人们也是不会来帮忙的,否则,则会被同伴们耻笑为“婆娘孝子”,老人们也不会赞同,“男做女工,啥货嘛”。

渭南作家邢福和作品:追寻远去的年味

家里有新媳妇,准儿媳,准女婿的,还得另一番忙乎。到了年关,总得给老老少少添置件新衣服,为此可要大费一番周折。家境好的,请裁缝师傅到家里来,做个一天两天。尤其是给新儿媳添置一件两件新衣服,那是必须的。于是悄悄从儿子跟前要了钱,塞到儿媳手中,说是妈给你的,你喜欢啥自己买去。其实儿媳心里明镜似的,知道钱从何来,只是不言破,因为家家如此。最伤脑筋的是准儿媳和准女婿,年上一定要来的,回去时一定要给拿礼物。那年头时兴一件衣料,一般是卡吉、灯芯绒。男孩最时髦的是一件机卡上衣,女孩一件凡立腈裤子,的确凉上衣。但那都不好买,光有钱还不行,还要分点,那是特供票证,干部职工才有。为了买到手,寻关系走后门,往往一件衣料,多少人家在挖空心思竞争。年轻姑娘,小伙子如果能从婆家、丈人家挣回这样一件礼物,那是很露脸的事,这不光是自家的光荣,也是儿媳、女婿及亲家光荣。

渭南作家邢福和作品:追寻远去的年味

上了年纪的男人们,关心的是烟酒茶,酒不必说,那年头没有这样那样的品牌,只要在供销社灌两斤红苕酒,苞谷烧就不错了。茶也简单,称二两安化砖,或二两春蕊就行了。重要的是烟。最理想的是卖一把什邡卷烟,当然很难买到,有儿子及亲戚在外工作,捎一把两把倒是有可能的。老人得了卷烟,就如得了无上妙品,珍惜非常,自然的要炮制一番,没人处先剪成一拃长的节节,撕平涂上蜜,再喷上两口酒,然后再一支一支的卷起来,用塑料袋包了揣在怀里。过年那几天,穿了二毛子皮袄,生一个钢炭火炉子,熬了黑红黑红的酽茶,坐等客人到来。当然,能享受如此招待的客人不会很多。常常是端了一茶壶,蹲在门口的碌碡上,招呼村中同龄人。一五一十地讲卷烟的炮制过程,讲“外熊娃就不听人说,光知道糟蹋钱,给他说过多少回了,过年啥都甭买,还是从广元捎了两把什邡卷烟,他叔他伯你尝尝。”滋润、得意、卖弄之情溢于言表。绝大多数还是在当地的烟摊上称上一斤半斤的蓝花板(烟名),在饲养室的花柴火堆上烤干了,揉成面装在烟布袋哩,有事无事呕上一锅锅。

渭南作家邢福和作品:追寻远去的年味

姑娘们也忙,尤其是已经有了对象的。除了要帮母亲洗衣蒸馍准备过年的一应事务外,还要背过人,偷偷地给对象纳鞋底,做鞋,绣枕套,绣鞋垫。夜阑人静,姑娘们用手帕包了鞋底,生怕有一丝的污染,油灯下,将自己的情意赋予一针一线。这是女儿的必修课,一双鸳鸯戏水的枕套,一对腊梅傲雪的鞋垫,一双雪白的疙瘩底又正好合脚的灯芯绒鞋,不仅是对心上人情义的表达,更是提升自己形象的绝好机会。因为她们清楚,正月初二初三,新女婿肯定要来,除了母亲准备的衣料外,还得拿上自己的馈赠,而这些礼物在女婿回村时,必然有大批的姑娘媳妇在村口拦截检查,说是要吃丈母娘烙的油饼,实则是要看看小伙子从丈母娘家拿回的礼物,必然要接受一番品评。知道自己手艺不行的,就得央求嫂子、婶子、甚或母亲帮忙,嫂子婶子母亲也乐于上手,因为那毕竟是一家人的脸面。

渭南作家邢福和作品:追寻远去的年味

最耐不住性子的,要数小家伙们,自从放了寒假,家里根本就收拢不住,没黑没明的浪逛。除了思谋过年能有一件新衣服,吃几顿好饭,挣几块压岁钱外,一项核心内容,就是准备过年燃放的鞭炮。为了鞭炮,可谓是千方百计了。首先是缠着向家里人要钱,要着了二话不说,跑到街东头王瘸子那里,一毛钱买一串一百头的小鞭炮,一分钱买一个小雷子,八分钱一个双响,得意洋洋,回来就“砰砰”的放,大人就跟着骂,“放一个屁,等不得冷,不会把外放到初一早上。”大人们骂归骂,村里的鞭炮声仍零零星星地响起。要不来钱的就得动用自己的积蓄了,那是暑假逮蝎子,挖地骨皮、车前草、香附子卖的钱,没有积蓄的,就在家里搜索,看啥东西可以换钱。鸡蛋不敢动,那东西有数,母亲看的紧着。其它如废铜烂铁,兔子皮,黄鼠狼皮等偷偷拿到收购站卖了,赶紧变成鞭炮。事情暴露了,屁股上领几下也在所不惜。

渭南作家邢福和作品:追寻远去的年味

“队里杀猪了”,村上的男女老少都向村西头运动。有的还拿了篮子和脸盆,篮子是准备割肉的,盆子是用来接猪血的。于是那撕心裂肺、死命挣扎的叫喊,白刀子进红刀子出,血流喷溅的震撼,挑肥拣瘦,秤高秤低的争吵与计较,接了猪血做成血斑(血豆腐),吹圆了猪尿泡满村炫耀的引发的乐趣,就要在村里久久回荡。毕竟队上杀猪,是一件大事,不是每年都能碰上的。那个年代,一斤肉就七角六分钱,也不是家家都买得起,一个人一年才分得四两清油,人人的肠胃里都缺油,所以卖猪肉,无一例外,都喜欢肥的,尤其是肋条肉。一是香好做菜,更重要的是可以榨油,那榨油剩下的肉渣,叫油普喽,做菜,包包子那可是一绝。

渭南作家邢福和作品:追寻远去的年味

“队上豆腐开包了”,“学校邢老师写春联了”,“村上的戏今夜彩排哩”,准备过年的这几天,就是忙,就是乱,让人兴奋,叫人烦恼,更令人期待。也许就是这些兴奋与烦恼,期待与烦恼交织与杂陈,构成了所谓的“意思”。才更让今天的人们怀念。

渭南作家邢福和作品:追寻远去的年味

作者简介

邢福和,笔名千万里行吟,长期从事诗词创作,共创作诗词1000多首,以各种形式 ,发表700多首。创作散文、杂感等50多篇,发表30多篇。制作影视资料片12集。创作出版诗文集《千万里行吟》,参与编辑出版文史资料书《老渭南》、临渭区中小学地方教材《美丽临渭》等,《石鼓山赋》刻在了石鼓山广场石碑上。现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渭南市诗词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渭南作家邢福和作品:追寻远去的年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渭南   什邡   猪血   灶神   衣料   儿媳   卷烟   女婿   娘家   调料   鞭炮   美文   村里   包子   家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