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种”茶写佳话

潜心“种”茶写佳话——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派出,任桑植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团长张帆。

潜心“种”茶写佳话

一年前,年仅35岁的张帆,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派出,带着“种茶”的梦想,从华丽的星城长沙勇闯梦想的“富矿地”——桑植县,开启了他“耕云种月”式的白茶事业。

近400个昼夜里,张帆以桑植人民政府副县长、县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团长的身份,以茶叶、粽叶产业发展为主事业,科技和农业等为第二事业,披星戴月,脚步沾满了3474平方公里的泥土芬芳,谱写了精彩绝伦的“桑植故事”。尤其在茶领域,张帆以其专业的素养和雷厉风行的人格“IP”,一度为桑植白茶开拓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瞬间。

产业促脱贫——

“种白茶,既保绿水青山,也可生出金山银山”。

“山是万宝山,树是摇钱树”,这是桑植民歌里的桑植,生态和财富共生。可地理位置和交通不畅制约着它的发展,于是,它戴上了“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深度贫困县”的帽子。

潜心“种”茶写佳话

初来乍到的张帆,如何啃这块最难最硬的骨头?“必须借力生态优势和民族文化,打造市场差异化的桑植茶业,让老百姓致富。”早在上任前,张帆已8次踏足桑植,并悄然播下“桑植白茶助力脱贫攻坚”的种子。

从2019年起,桑植县在以往提出的“按照‘一主多特’ 的产业发展思路,落实‘两有四个一’产业扶贫”外,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发展“桑植白茶”,让其成为桑植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潜心“种”茶写佳话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张帆强有力的推动下,全县已有茶叶合作社134个,茶叶加工企业46家,其中1千万以上的有4家,500万以上的有6家,农村30%的自然村种植茶叶,15%的村民从事茶行业,全县茶农60%的收入来自茶叶。

“如果没有政策,我就种不上茶,就会穷苦一辈子。”4月初,张帆到陈家河镇大屋坝村茶园调研茶叶生产情况,正在自家茶叶基地采摘春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田其文紧握其手,热泪盈眶。

潜心“种”茶写佳话

丈夫车祸留下后遗症、孩子患重病在家……田其文说,贫困的生活让她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好在政策帮扶让她有技术、有收入、还有分红。如今,住了新房,有了存款,生活甜如蜜。

放眼全县,和田其文一样靠种茶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数不胜数。五道水的钟宏财、人潮溪的郑容珍、官地坪的孟以胜……数据显示,全县依靠茶叶脱贫的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200户3.5万人,人均年增收达到1000余元。

潜心“种”茶写佳话

发展促成效——

“把脉茶企,找准定位破发展,树立形象建品牌”。

“桑植茶叶不仅有颜值,还有才华。”张帆说,身为张家界国际旅游新城的后花园,桑植凭借生态优势与民族文化底蕴孕育了一批批茶企。可面对汹涌的竞争市场,企业总有“难关”。

曾属明清贡茶基地,靠祖祖孙孙代代传承的西莲茶业,在全市茶产业中当属领头羊,可多年的年销售额始终停滞500万元。

潜心“种”茶写佳话

“一直相信专业人做专业事,所以我们把希望寄托在张县长这儿。”西莲茶业董事长唐怀庭坦言,张帆一上任,自己就多次找上门,希望这个专家能“一招制敌”。

通过连续多日的秉烛夜谈,查阅和分析公司年度报表,沿着蜿蜒山路驱车3小时来到西莲茶业基地,反反复复。重新制定广告语、开发新产品、壮大西莲一号高端产品、引进最新茶生产线……最终,把准了脉,开了良方。今年,虽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公司销售额一路飙升,至目前,销售额已破500万元。

潜心“种”茶写佳话

无独有偶。湘丰茶业集团有限公司也得到了张帆的“良方”,已建成标准化白茯砖全自动生产线1条,普通生产加工线12条,年生产加工能力2500吨。目前全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已达6家。

曾根植于张帆心中的那颗种子,时时触动着他,在产业发展稳定的基础上,张帆必须要把桑植白茶做大做强。

潜心“种”茶写佳话

第一个动作,创建优势品牌。于是,在众多活动中,桑植白茶频频亮相,并斩获“第十一届中华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湖南茶叶博览会金奖”“湖南十大创新产品”等称号,成为湖南“五彩湘茶”标志性品牌和湖南省委、省政府重点支持发展的5大茶叶区域公共品牌之一。

加大茶叶新产品开发。在做优桑植白茶的基础上,变传统的一季采茶为春、夏、秋三季采茶,成功开发了桑植白茶“风花雪月”系列新产品,把茶园利用率和产业综合效益稳步提升。

科技促改变——

“特派员服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又能绘蓝图”。

今年初,一边是疫情防控,一边是复工复产,茶农茶企难题不断。身为县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团长的张帆,“绞尽脑汁”服务茶农茶企。

潜心“种”茶写佳话

于是,张帆带领71个科技特派员,活跃在15个产茶乡镇的田间地头,开展茶叶种植、培管和加工培训。

“不能使用锄草剂,只能人工锄草。”2月底,西莲茶业复工复产后,张帆把科技团搬到了田间地头,再次强调茶园无公害栽培的重要性。仅今年,张帆7上西莲,为茶企解决了一道又一道难题。

潜心“种”茶写佳话

“乡亲们,雨水叶、病虫叶和不达标叶这‘三不采’。”3月中旬,张帆和队员在大屋坝茶叶基地为茶农进行技术培训,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赢得了茶农的掌声;

“泡茶讲究工艺,温度、手法都有讲究。”4月初,在万宝山茶叶庄园,科技特派员给游客们分享桑植白茶的冲泡工艺……

潜心“种”茶写佳话

数据显示,张帆带领的科技特派员共开展集中培训28场次,田间指导培训78场次,培训茶农982人次,发放科技资料2000余份。

通过科技兴茶,桑植建成了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白茶地方标准体系,完成了“桑植白茶”SC食品生产许可证、绿色食品认证,成功申报“桑植白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桑植白茶有了品质,该如何可持续发展呢?张帆说,要充分挖掘茶文化、民族文化,整合茶叶传统村落、特色民族村寨、特色旅游名村等优势资源,开发茶旅农家游、生态游、民俗游等特色项目,走“茶旅融合”之路。

潜心“种”茶写佳话

位于长沙市的“桑植白茶博物馆”和桑植洪家关的万宝山茶叶庄园已初露锋芒,人潮溪西莲的茶叶特色小镇和空壳树乡陈家坪的茶叶体验园正在着手规划……

未来,桑植白茶正如张帆微信朋友圈的封面图,一湾碧绿苍翠的茶园基地上,采茶女分外忙碌,远处的黛瓦木楼上缥缈着袅袅烟火,那是希望,更是桑植白茶的“春天”。


文/图:上官智慧

校准:凌云 编辑:茶度

更多精彩专业茶文敬请持续关注茶业周刊官方微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桑植县   桑植   贫困户   白茶   茶农   特派员   佳话   茶园   湖南   田间   全县   美文   茶叶   生态   产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