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思维:内心没有定见的人,无论做什么都得不到真正的安宁


杨绛先生在《百岁感言》中说到: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得到金钱,拥有金钱未必拥有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如愿以偿。

如果向外在寻求安宁,那就永远得不到安宁。

大家好,我是有道君,借着杨绛先生的百岁感言,来和大家聊聊关于心学的一点思考,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心学思维:内心没有定见的人,无论做什么都得不到真正的安宁


从心学思维的角度出发,我们姑且从两个角度来讨论:一个是外在世界、另一个则是我们的内心。

首先用通常的眼光来看,你所追求的外在世界,大约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包括权利、金钱、荣誉、事业、家庭、爱情等等。

但是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和我们的看法不一样,他们站在更高的维度来审视你栖身和追求的世界。


01 从宇宙的尺度,地球只是一个暗淡蓝点,那我们的人生呢?

著名的宇宙学家和文学家,卡尔萨根在经典的《暗淡蓝点》这本书中提到一张照片。

这是由“旅行者1号”从距离太阳64亿公里拍摄的,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宏观的太阳系的全家福。

在巨大的宇宙背景下,放大后勉强看到的那个暗淡蓝点,正是我们栖身的地球。

心学思维:内心没有定见的人,无论做什么都得不到真正的安宁

面对宇宙中的这粒小小的微尘,卡尔萨根说道:

看看那个光点,它就在这里。那是我们的家园,我们的一切。

你所爱的每一个人,你认识的每一个人,你听说过的每一个人,曾经有过的每一个人,都在它上面度过他们的一生。

我们的欢乐与痛苦聚集在一起,数以千计的自以为是的宗教、意识形态和经济学说,所有的猎人与强盗、英雄与懦夫、文明的缔造者与毁灭者、国王与农夫、年轻的情侣、母亲与父亲、满怀希望的孩子、发明家和探险家、德高望重的教师、腐败的政客、超级明星、最高领袖、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个圣人与罪犯,都住在这里——悬浮在阳光中的微尘。

在浩瀚的宇宙剧场里,地球只是一个极小的舞台。我们的心情,我们的妄自尊大,我们在宇宙中拥有某种特殊地位的错觉,都受到这个苍白光点的挑战。

在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孤独的斑点。这是我们迄今所知的唯一家园。


心学思维:内心没有定见的人,无论做什么都得不到真正的安宁

这段文字,让我深受启发,不知道你有何感想?

从宇宙的尺度来看,连地球都是一个暗淡蓝点,那我们的整个人生更是渺若尘埃,我们的无知与贪欲、患得与患失、权力与金钱、幸福与不幸,又算得了什么呢?

人生终究是渺小与虚无的存在 。

如果仅从这个角度来说,那肯定太过悲凉和佛系。

幸好,还有与客观世界相对的角度,那就是人的内心。

当这两种不同的思想碰撞在一起且能共处一心时,你也许能体会人类思维的妙处。


02 世间的一切只存乎于一心

生命的际遇,每个下一刻都无法预料,事先都无法周全计划。

但无论世事怎样演变,对弈的主体永远是人,所以,把握了自己也就把握了世界,正如王阳明说的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世间的一切存乎于一心。

带着这样的认知,再来看看开头杨绛先生那段话的下句: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

心学思维的核心,也就在于此,阳明心学探讨的被并不是认知层面的事情,而是良知层面的修身与修心。

心学思维:内心没有定见的人,无论做什么都得不到真正的安宁

点赞评论,关注转发,接下来,我们来聊一聊阳明心学的四个阶段


03 阳明心学

第一,阳明心学提到的“心即理”。

它既不是唯物主义也不是唯心主义,而是主体与客体、内心与外在统一整体。比如我们把整个人类认知当作一个大“心”的话,那么所有的“客观”之理都不在这个大“心”之外,离开这个“心”,物和理一概无从谈起。对个体人生来说,何尝不是这样呢?一个人的荣辱得失,知识与经验,理智与情感,乃至我们所有的认知都是这颗心对世界的映射。无论是王阳明的时代还是我们生活的时代,人的自主、独立与自由才永远是最重要的。

第二,关于知行合一。“知”与“行”是用两个字来说一个功夫,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行而不知,可以至知。阳明心学所探讨的“知”,并非知道、懂了、知识等认知层面的问题,而是道德层面的良知。

知道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真正含义后,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对外在世界探究是认知,对内心世界探索是良知。从这个层面上来讲,知行合一的可贵之处,并不是朱熹所指的理论与实践,而是在于提出了修身与修心的知行合一。

心学思维:内心没有定见的人,无论做什么都得不到真正的安宁

第三,致良知。这里的良知,就是知行合一中的“知”。它有三层含义,第一是明善恶,也就是道德层面;第二辨是非,也就是智慧层面;第三是归本源,也就是万物一体层面。

所以致良知指的是唤起、体认、践行、扩充、达到、实现人皆有之、与生俱来的自性、本心、善根、智慧,最终达到万物一体、与宇宙同化的圣贤境界。

初看致良知的解释,会让人觉得有些难以捉摸和距离感。

回到日常的生活,有道君是这样理解的:

元首或平民、老板或员工、医生或病人,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做过什么、成就有多大,最终让你闪耀的并不是外在的财富、金钱和地位,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展现出来的、本心自足的的道德、智慧和人性的光辉。同时,这也是我们活着的意义的支点。

即便如我们一样的平头百姓,我们之于这个世界正如地球之于宇宙,只是微光中的一粒尘埃。但是,只要能够致良知,即使凡夫俗子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也可以有圣贤的作为,也可以散发着圣贤的光辉。

正如,王阳明说的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学思维:内心没有定见的人,无论做什么都得不到真正的安宁


04 世俗世界和追逐良知都是生命极好的体验

总结一下,之所以给想大家说说“心学”,并牵强附会的弄个了“心学思维”,无非是想说:

每个人的存在都是独一无二的,正如地球是太阳系独一无二的,他们的独一无二,就意味着无论在时间维度上还是空间维度上,都是独立无二的。

我们在尘世间,彼此支撑,相互嬉戏,成为这场旅行中的唯一的角色,有的人是成功者,有的人是普通人,还有些人是失败者。

这些成功与失败、平凡与伟大,都是生命极好的体验。

同样的,

追逐内心的良知,追求更高的心灵体验和独立精神,不为外物所累,也是一种生命的选择,也是极好的体验。

所以,当你有点累了,想歇歇的时候,但愿能想起我的这篇文章,还能记得有一位在微小如尘埃的作者,臆想出来的“心学思维”。

希望今天的内容对你有所启发,关注我,@有道君期待你的建议和反馈!

#认知提升##图文创作打卡挑战活动###王阳明心学##职场百问#

参考资料:

【正版推荐】暗淡蓝点 ¥29.4 购买 【江南出版社】王阳明大传 ¥99 购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卡尔   定见   思维   心学   维度   圣贤   良知   暗淡   美文   外在   安宁   认知   层面   宇宙   内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