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春去何时尽,一年冷节是清明

春来春去何时尽,一年冷节是清明

窗外的油菜花,黄了

文|江徐


我在朋友圈发了几张图,又打上一段话:回老家过清明……

“回来过清明呐”这是上了年纪的邻居闲逛时从门口经过,跟家人打的一句招呼。

只听说过年、过中秋、过暑假,虽然清明也是一个节气,却从未在意该怎么去“过”它。这是一个蕴含仪式和规矩的动作。

无非是路上奔波、坟头祭拜、路旁寒暄,如此而已。今年多了一项任务:迁坟。这意味着今年上坟,比往年多出种种繁琐而古老的规矩。

一切都将到来。一切都在进行着。一切终于结束了。

任务完成,生火煮饭,一碗面,两片生菜,几块提前做好的红烧肉。

趁家人和邻居为着人情世故说长道短,我一个人在老屋四周转转。

春来春去何时尽,一年冷节是清明

油菜花、蚕豆花、豌豆花……

门前屋后,油菜花已经开到鼎盛,蚕豆花、豌豆花、各种细小的野花都已开好,黄的,蓝的,桃红的。一只逗留在地面的白蝴蝶告诉我,春天的泥土都散发芬芳。

置身于自然,就会感到自在。人意,不如花意好。

那条通向运河的小路,是幼年时,跟随外公去河里游泳时走过的路。它依然在着,河里依然有船只东来西往。船行过,波浪撞击堤岸,发出汩汩声,一波比一波小,直至归于之前的平静。

人间四月,芳菲争妍,奈何世人匆匆忙忙,又过分务实,没有闲心去找一找蚕豆的小耳朵。路边逶迤的菜花的亮黄也是一闪而过。

春来春去何时尽,一年冷节是清明

小时候洗衣、淘米、游泳的运河

古人过清明,要比今人多一些文艺气息。梨花白,柳深青,桃李笑,牧童遥指杏花村,是那时清明时节的生活底色。

除了祭祀,古人还饮酒、酌茗、听琴、踏春、赏花、野望。程颢在《郊行即事》中写道:“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去年春天,我读到北宋诗人王禹偁的一首《清明》,喜欢字里行间的孤冷气质,于是截图保存下来。春来秋往,如驹奔隙。眼下这不又到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

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

晓窗分与读书灯。

王禹偁这也是“过清明”。彼时,他在穷乡僻壤的商州,被贬到那儿去的。因为当的是团练副使,非常清闲,俸禄也少得可怜。唐伯虎摘了桃花换得酒钱,而他通过撰写碑文挣得的外快去沽酒。

窗外没花,桌上没酒,他没有和别人出去踏春赏花,也没有一个人出去乘船游玩,把脚翘在船窗口,望着风景,吟着诗词,优哉游哉。而是选择宅家。

春来春去何时尽,一年冷节是清明

开出三角形的小野花

清明前一天是寒食,按照惯例禁烟火。所以,他需要从邻家讨来新的火种。破晓时分,把灯盏点上,坐在窗下,静心读书。

冷冷清清的外在气氛中,自有风风火火的暗流涌动。

在另一首诗里,他这样写道:

一郡官闲唯副使,

一年冷节是清明。

春来春去何时尽,

闲恨闲愁触处生。

这种冷,不是天气的乍暖还寒,而是氛围的冷清寡淡。仕途的诗意,生活的艰辛,让他觉得时间走得特别慢。因为闲愁,便无端责怪于春天的步伐。

想喝酒,没有钱,那就脱下官服换酒钱。痛饮酒,熟读离骚经,不是名士也风流。

怀念逝去的亲人,追忆童年的光阴,一个人在荒废的小道上走一走,看看花,听听水,借助诗词遥想古人如何度过春天。

我的清明,就这样过好了。


春来春去何时尽,一年冷节是清明

【作者简介:江徐,80后女子,十点读书签约作者。煮字疗饥,借笔画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诗情谁与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杏花村   东来   清明   酒钱   蚕豆   油菜花   豌豆   河里   野花   运河   邻家   美文   规矩   古人   诗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