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松间照 黄丰收

明月松间照

黄丰收


明月松间照 黄丰收

山居秋暝

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对山水描写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首联是写雨后山中秋景,由于这里人迹罕至,特别是秋雨之后,更是清新。“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更带有人的感觉,而不点名。特别是“空”字,是自然现象和心理感觉感觉的结合。王维本身信佛,感觉是一种空明。这空字,不是没有东西,空无一物。而是秋雨之后,秋雨把大自然的一切都洗刷得干干净净,叶子都是纯净的,毫无杂尘,一片空明,让人心中都感觉到空澄明净。

秋,本身在中国人心目中,传统文化中就是凄凉,寂寥的,秋心就是愁。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但在王维笔下,却是一片明净,秋高气爽,清澈明朗。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中国诗歌讲究审美的标准是什么?把静态景物描写细致,抓住特征只是第一个层次。动静结合,能让人感觉到动态,有活力,这就是第二个层次。真正最好的是第三个层次,增加进人的活动,走了人的事物,才是有了灵魂,有了精神。但中国诗歌讲究有人的活动,但人的行为不一定要明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就是能够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力,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皎洁明亮的月亮,透过松树蓊蓊郁郁的叶子,照在地上,落下各种各样的花型,有趣的而美好。这是静态景物描写细致。清澈的溪水经过石头的碰撞,激起层层浪花,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在皎洁明亮的月光下,浪花是洁白的,清爽的,这是动态的描绘。更重要的是颜色的搭配,皎洁的月光,清亮的浪花,黑苍苍的松树,清碧的流水。在这样的环境下,谁能不舒心,谁能不简单!

  颈联中诗人先写“竹喧”再写“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三个女人一台戏,这是一群浣洗归来的女孩,无忧无虑,叽叽喳喳,欢歌笑语,嘻笑打闹,这就是生活的欢乐。

写到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希望过闲适无忧无虑呃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黑暗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尾联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看到这样的美景,有这样欢乐的人们,纯真无邪,没有一点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谁到了这里都会流连忘返,得陇望蜀,王孙的那种奢侈豪华,奢侈淫靡的生活,到了这里,一切都可以完全彻底的放下。其喜归自然,寄情山水,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这首诗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明月   竹林   秋景   莲叶   渔舟   王孙   青松   浪花   景物   美文   秋雨   无忧无虑   诗人   山水   理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