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美神,到千古愁神

千古美神,到千古愁神

黄丰收


千古美神,到千古愁神

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和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原来应该是中国文学史上千古美神,但是读读她的这首词让人感觉到她真的就从“千古美神”变成了“千古愁神”。

当然,自己个人的命运,跟国家民族的大环境有关,国破家亡,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孤独终老。

词的上半阙写的是一种总的概括感受,首先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个叠词创概括地写出了自己的对往事的回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叠词形成了一种音节延续,迭宕回复的感觉,含义隽永,绕梁不绝。

这七个叠词连用,成为诗词创作奇观。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说,“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这是李清照人生苦难的深切感受,没有生活艰难的挫折,是不会有这经典的诗句的。“国家不幸诗家兴,赋到沧桑句便工。”“《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寻寻觅觅”“寻”,应该是向远处看,搜寻。“觅”在近处看,细致地寻找。这也就是说,李清照无论是抬头还是低头,都在寻找着什么,她寻找什么呢?应该是寻找自己过去美好的生活。

寻找的结果是什么呢?“冷冷清清”,“冷”是身体外边儿的感觉,没有人陪伴,没有人说话,寒冷。因为什么都没有找到,“清”,已经是自己内心的一种心理感受。人多的时候,你一句,我一句,热热闹闹。现在呢,什么都没有了[流泪],只有自己孤独的一个人[流泪]。父母不在了,赵明诚去世啦,就连张汝舟也走了。国破家亡,只剩下自己孤独的一个老妇人[流泪],没有孩子,没有宠物,连一个小猫小狗都没有,李清照该是多么的孤独凄凉,多么的寂寞难耐!

所以就感到感觉到“冷冷清清”,孤独寂寞[流泪]。

“凄凄惨惨戚戚”,当然是感情的惜荒,感情的寂寞。“凄”凄凉孤独,独自一人。“惨”已经到了内心的感觉[流泪],自己的人生怎么样这么悲惨呢?“戚戚”就完全成了一种心灵灵魂,精神境界的悲伤。现在不但没有一点的希望,完全都是一种绝望的感觉[流泪]。

再也找不回来自己原来那种美好的生活,少女时代的天真可爱,顽皮淘气。青年时代婚姻美满,白富美配高富帅,妇唱夫和,琴瑟和谐,志趣相投,情真意切。

现在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一个孤独的老妇人[流泪]。

紧接着又是具体的描绘景物,选取特殊的典型的景物,“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就是自然季节的一种规律,也是人生的规律。人生最难的就像自然一样,春天刚刚来了,又来一阵倒春寒,让人很难很难的活着[流泪]。倒春寒会让人感冒发烧,自己的心灵也会感冒发烧。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可以借酒浇愁,但是这个愁啊,滋生蔓延,再加上一天到傍晚的时候,风急天黑,酒怎么也消不去满腹的愁怨。

“雁过也正伤心[流泪],却是旧时相识。”抬头看到大雁,这是南飞的大雁,大雁呢,离开家乡到南方去过冬。可能有失群的孤雁哀伤鸣叫,跟自己现在的心境也是一样的。而且好象这大雁还似曾相识,这大雁就见证着她少女时代的优渥的生活,也见证了当今的孤苦伶仃。

虽然是选取三个不同时间段的景物,春天,风急傍晚,还有大雁,这是一年之中,一生之中典型的独孤独哀愁的代表性的景物。这样的哀愁,一再的叠加累积,真的是愁的立方。

所以词的上半阙概括地用,人生中,自然环境中,最典型的孤独哀伤的景物,写出了自己晚年的凄凉景象。情景交融,饱含哀愁。

词的下半阙直接写眼前具体的景物。这从词的上半阙高度概括,回转到自己眼前具体的景物。“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就是菊花。有龙爪菊啊等等的,这些菊花在秋风的无情扫荡下,零落成泥,满地凋零,这样的花儿有谁还会摘回去自我欣赏呢?

人老珠黄,自己就像这满地凋零的菊花一样,没有人再爱自己,没有人再关怀自己,甚至没有人在乎自己。所以,从白天天亮开始,一个人总感觉到,白昼啊,怎么样这样的漫长?一直一直都到不了黑夜,作为一般人而言,都有一个生活的感觉习惯,当一个人的时候,白天其实时间很容易打发度过,因为你不断做着事情,或者跟别人说说话,时间很容易打发。

到了夜晚的时候,没有人陪伴,也没有事情可干,自己一个人孤独凄凉又满腹心思[流泪],这时间就非常的难打发的。但是李清照不说晚上的时间难打发,而说白天的时间难打发,可见,她就会比一般人孤独凄凉愁怨上百倍[流泪],这就是愁的平方。

人在愁怨之中,再加上大自然,也让自己更加愁怨“屋漏偏逢连阴雨”,人愁偏逢连阴雨,雨打梧桐,到黄昏点点滴滴,人在愁怨的时候,人在烦闷睡不着的时候,听着窗外的雨声,打在梧桐的叶子上,传出噼啪噼啪的声音更是烦躁不已,难以入眠。雨打芭蕉,雨打梧桐,都只能更加激发起词人烦闷,无聊,孤独,难熬,煎熬。只能让人更加的孤独凄凉,暓乱。

下半阙,这三句就是用眼前的景物写出了自己的孤独寂寥,一层一层的累积,这就是愁的平方,愁的平方。

李清照的愁不是一点一点的累加,用的是加法,也不是用的乘法,而是用的幂指数法。一点愁,在她的心中就会翻倍,翻倍,再翻倍,无限放大。

所以最后一句话,这此地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水到渠成,直抒胸臆。

但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是含蓄,讲究的是内敛,曲经通幽,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但李清照在这里明确地喊出了,“这此地怎一个愁字了得”,是不是就没有了艺术性,或者削弱了艺术的魅力呢?

我觉得并不是这样。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含蓄要有一个准确人性的的理解,含蓄是在人能忍受的范围内,是在人能够悠然地慢慢地理性的思索,分辨的时候才能用到含蓄。如果一个人愁怨哀伤悲痛到了极致,已经突破了极限,他只能大呼,“一个愁字了得”。

就像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说的,“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李清照的愁从上半阙,一年之中都是如此,到下半阕每一天之中无时无刻不是如此,而且一年之中是平方的平方,一天之中愁怨仍然是平方的平方,所以到这种“愁”的极致,李清照还能有什么理性的限制?这已经突破了愁的底线,如洪水破堤一般,直抒胸怀,“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上半阙写了一年之中最有典型代表的景物,也就是说,李清照后半生的人生每一年都是这样,一年之中每一天都是这样的愁怨,悲伤。下半阕,用一天之中最典型的愁怨景象,来写出自己,每一天都是在愁怨中度过。

所以,上半阕和下半阕结合起来,就是说李清照的后半生,每一年每一天,无时无刻每时每刻都在愁怨中孤独凄凉惜惶哀怨地度过。

人们常说,“少年苦时不算苦,老来受苦才真的是苦”,少年的时候精力旺盛,吃点儿苦很快就能恢复。人在老年的时候体力下降,没有精神,心中只有愁怨的话永远的摆不脱,这真的是人生的苦难。

整个词的内容呢,我们看到上半阙李清照还在优雅的借景抒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选取一年之中和一天之中最典型的代表忧愁的景物。开头用了七个叠词的高度概括。最后一句又用了一个感叹句,直抒胸臆。高喊着,“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前边儿景物借景抒情,哀愁叙述描绘,愁怨一再的翻倍。

一直突破了感情的底线,敢突破了感情的限度,再也不能优雅含蓄了。只能大呼一声,“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从“千古美神”,完全的变成了“千古愁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千古   黄花   连阴雨   情景交融   翻倍   大雁   寻寻觅觅   哀愁   景物   美文   梧桐   凄凉   孤独   感情   感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