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我们的文化,体味文化的魅力—鉴赏《北方有佳人》(2)

调动我们的文化,体味文化的魅力—鉴赏《北方有佳人》(2)

黄丰收


调动我们的文化,体味文化的魅力—鉴赏《北方有佳人》(2)

在我们的文学史中,诗、赋中就已有过精妙的描摹。《卫凤·硕人》表现后宫丽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句,曾被清人姚际恒叹为“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诗经通论》)。风流儒雅的宋玉吟咏东邻女子,亦有“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之赋,更见其绰约之姿、流盼之美(《登徒子好色赋》).莫愁的美的描绘,<<洛神赋>>中的描绘。这些都是描绘的佳人的长相的详尽描写,都是非常传神的细节描写,可以说,我们的祖先已经竭其所能,以臻极致。在这种情况下,李延年欲赞北方佳人,倘若没有非常之辞,恐怕就只能罢舞辍歌了。然而,这位富于才情的音乐家,却出人意外地唱出了“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奇句,这是一种想象的结果:她只要对守卫城垣的士卒瞧上一眼,便可令士卒弃械、墙垣失守;倘若再对驾临天下的人君“秋波那么一转”,亡国灭宗的灾祸,可就要降临其身了!表现佳人的顾盼之美,竟然发为令人生畏的“倾城”、“倾国”之语,真是匪夷所思!这里至少有两点需要思考,两点正常的思考深掘。第一点,事实上,李夫人是否就那样美呢?可能没有,而且这只是一种想象。这就是艺术感觉,艺术家的审美感觉是由自己的心情跟心境所决定的,这种超越了客观的、饱含着深厚情感的感觉,就叫做审美感觉。艺术感觉的特点就是不真实,不客观,与通常的感觉相比,它是发生了变异的,是明显的属于个人独特的情感下的感觉。只有从变异了的感觉中,读者才能体验到他的独特的感情。正常的理性的客观的感觉,对读者是没有冲击力的,诗歌也是没有张力的。这就是艺术表现手法的作用。拘泥于客观的、理性的感觉就不是艺术的感觉了,也就没有强烈的震撼力了。这也就是我们传统文学艺术中为什么要大量运用艺术手段的原因,但我们的祖先就是不明显的说出来,让我们明明白白。第二点,这里的夸张,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忌讳的夸张,形容一个女子长得漂亮,但我们不能说她一笑倾成,我们更不能说她一笑倾国,这就是红颜祸水,这就是男人儿女情长,这就是爱美人不爱江山,这在我们的文化传统历史中最忌讳的,千古以来这样的帝王都是要遭到骂名的。但李延年能够反其道而用之,并且能让汉武帝没有一丝的不良想法,正如其所愿,激发了汉武帝的强烈好奇心。我们不能不佩服李延年的胆量和见识。第三点,又符合人的一种正常的思维,能让人不顾一切地去得到的,必定有其非常的理由,能让一个帝王不爱自己的江山的,丢弃一切的,我们只能想像她的美丽是如何的超群,作为人性的喜恶,帝王是不会让这样的人间尤物成为普通人的怀中宝贝的。第四点,这就是音乐中魅力,在音乐的空白中我们才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领悟到它的具体的美丽。而且,美丽本身也只是自己个人独特的个人感受,美丽是没有固定的标准的,是自己的感情引起的产物。这也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吧。但如果不是这样夸张,又何以显出这位佳人惊世骇俗的美好风姿?而正因为这风姿美得令人生畏,才更让人心驰神往、倍加牵怀。如果美好的事物都那么可近而易得,恐怕就没有这样摄人心魄的吸引力了。这就是“不可畏也?伊可怀也”(《国风·东山》)的人生哲理。此歌的结尾也耐人咀嚼,简直是更加明显的引人走向歧途,教唆犯罪。上文对佳人的美好作了极度的夸张,结尾则突然一转,化为深切的惋惜之语,用一种正话反说的方式:“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美好的佳人,常常给人君带来“倾城”“倾国”的灾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阳城   佳人   令人生畏   文化   士卒   汉武帝   风姿   美文   帝王   夸张   客观   独特   美好   魅力   感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