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像心理学》后记——梁增祝与他的《后像心理学》

原创首发

《后像心理学》后记——梁增祝与他的《后像心理学》


杨森林


梁增祝(1919——2004)是解放初期最早一批支宁(夏)知识分子之一。1949年,梁增祝大学毕业被组织选拔到银川师范当教员。1956年,一个偶然机会,他看到了德国学者撰写的《后像学》理论,萌发了研究后像学念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直到2004年去世,研究了将近半个世纪,一门心思将研究实验结果撰写成书籍,中间两易其稿,但直到去世,也没有看到书稿出版。

梁增祝1919年出生于河北保定。他天资聪明,学业优秀,解放前考入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化学生物专业出类拔萃。1949年6月大学毕业前夕,经过共产党组织层层严格选拔,梁增祝作为党组织培养接班人的干部苗子,被招进西北大学“西北青干校”受训。与他一起受训的学友们大都是初师中师和初高中生,像他这样的正牌大学生为数不多。他们被组织上派到刚刚成立的宁夏省委报到,绝大多数分配到了行政管理部门,后来大都成长为1949年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离休高级老干部。梁增祝当年考虑再三,觉得自己要是走上行政岗位会耽误自己学习了多年并且十分喜爱的业务,一再要求去银川师范当一名专门教授化学生物的教员。

上世纪50年代初期,银川师范还遗存着尊师爱教的传统遗风,教师宿舍每天早晨有教工专人为其扫地、提开水、倒好洗脸水。晚饭前,教工还要把教师的房间打扫一遍。工资也比行政人员高出许多。意气风发的梁增祝上完课回到房间,专心致志研究起了《后像学》:一门专门研究眼光看到物体闭住以后,大脑里还留有物体影子的学问。这是一门当年在德国等发达国家掀起的学问,意在以此研究人的神经系统直至人为什么得精神疾病。

梁增祝研究后像学的条件从开始到结束都用的是太阳、灯泡、马灯等发光体与纸张,说透了就是眼睛对着发光体看一会儿,然后闭住眼睛将发光体遗留在大脑的光影再复述在纸上从而发掘前像后像规律。这样极其简陋的研究条件是中世纪科学家们最原本的条件,而梁增祝将这一条件一直延续到2004年他去世为止——期间他别无他求,只求能够有个安静环境没有杂事和他人干扰就谢天谢地谢自己了——1956年春季的一个夜晚,银川师范一位活泼可爱能歌善舞的“校花”李友梅同学走进他寝室请教生物方面难题,他让她对着房屋的电灯看一会儿马上闭住眼睛,然后问她:“眼睛里有什么?”

对方不假思索回答:“电灯亮光呀!”

他又让对方睁开眼睛盯着灯泡看:“注意注意——眼睛不要闭——”他一把拉断电灯开关屋内一片漆黑,他问她:“眼睛里有什么?”

对方还是不假思索回答:“电灯亮光呀!”

他满怀期待地再次询问:“真的?”

对方咯咯咯地笑了:“这有啥真的假的哪——本来就是嘛!不信你自己睁眼闭眼试试不就相信了呗。”

梁增祝又让对方看看灯泡然后在一张白纸上看看都有什么颜色,对方竟然说出有赤橙黄绿青蓝紫多种颜色!

“太漂亮啦——!”梁增祝高兴地真想将对方抱起来在地上转圈——他异常兴奋地告知对方:这就是后像学,是他正在研究的一门学问,他自己已经多次试验过了人眼睛离开光体以后遗留下来的形象,就是缺第三者来复述检验。今天这位“校花”的验证可谓他后像学研究的知音。

“校花”觉得这梁老师一肚子的学问,简直就是学术方面的“大神”,对梁增祝老师佩服地五体投地——她太愿意配合梁老师做试验了。

一来二去,银川师范当年最艳丽的“校花”李友梅就这样成为了银川师范当年最有学问的梁增祝老师的爱人,这不仅传为银川师范当年的一段佳话,更加大了梁增祝后像学研究的突飞猛进:一位满腹经纶的才子配有一位如花似玉的美女头并头肩靠肩在一起研究光体留下的学问,男女搭配研究不累——谁说中国文化人不够浪漫?

1958年,宁夏农村急需教师。宁夏教育厅号召城市里的教师们积极到农村支教。梁增祝积极响应带领一家4口来到了中宁县黄河北边的农村学校——枣园中学,住进了一间7平米的黄泥小屋,给这里的农村学生教授化学与生物知识。与在银川师范时一样,课余时间他一头就钻进自己的“后像”世界,连孩子的啼哭都来不及过问。好几次家里土炉子上炖的一点骨头熬得冒出了黑烟他都不知道。爱人李友梅责怪他为什么不多个心眼?他反倒开导李友梅:“人一生一世只能干好一件事情就不错了啊!”

1964年,鸣沙中学急缺生物老师。梁增祝作为奇才被当时的校长殷思奇(2019年1月19日去世)三顾茅庐请到了鸣沙中学。梁增祝课余时间钻进自己房间依然伏笔疾书他的《后像学》。随着各种各样运动的到来,他的举动引起了一些人的留意。加上他一向很少与人交流,对政治学习从不积极,自然成了重点怀疑对象。恰在此时,原来在枣园中学当校长的祁生华来到了鸣沙中学主持工作,他知道梁增祝“一根筋”钻进自己的后像学世界不能自拔,就将他派到了远在黄河边的鸣沙中学“下滩”学校农场。

正是在“下滩”的鸣沙中学农场,梁增祝老师获得了难得的安静时间,他的《后像学》研究有了实质性进展——

这里是黄河边上的一片河滩地,本属原长滩公社碱滩大队(因1967年青铜峡库区蓄水,原住民迁往贺兰,土地弃耕多年),一眼望去,到处都是一块块废弃的荒地,上面覆盖着一层白色的硝碱,虽经多次风吹雨淋,仍旧能够看到一条条弯弯扭扭的如同伤疤般的梨沟,横七竖八地画在旷野的肌肤上。后来,经过鸣沙中学的师生们几届人的努力,将盐碱地恢复成稻田,田埂上长着苦苦菜与蒲公英,还有茸茸的青草。春夏,河滩的土地不用浇灌也是湿润的,柔软的。白天,稻浪起伏,凉风送爽。稻田旁边的支渠干枯,渠水被上游各生产队截流。没有其它活可干,梁增祝望着一望无际的原野,手里老翻阅着德语词典。有时间就拿着柴棒子在稻田埂平坦光亮的地方,写写画画,继续演绎着他的《后像学》。夜晚,上游给生产队淌水的人们封住自己队上的支渠口,回家休息去了。干枯的农场支渠末梢一下子涌过来满满当当的一渠子水来。如要是稻田的水口开晚一会儿,渠水就会溢出渠垻,造成豁口,冲毁良田。梁增祝往往要挽起裤腿,在渠埂上来回奔跑:一会儿下到这块稻田渠口挖起泥土开口放水,一会又要到那个已经淌满水的稻田水口将一疙瘩麦柴塞进急流的田口处,然后下到水里,用铁锹捞起带水的泥土封堵在麦柴前面,田口才能勉强堵住,要是一味站在渠埂上挖不出泥水的干土,急流沿着刚刚开出的豁口一会时间就会冲毁渠坝,满渠水流倒灌进田里,连片的稻田秧苗就会被淹,要是遇到雨天渠水浑浊,还会造成秧苗被浑水于没,有望丰收的水稻会打了水漂,就容易给一些睁大眼睛到处寻找“阶级斗争新动向”的人留下破坏“农业学大寨”的嫌疑,人家很可能会念起惩罚他的“紧箍咒”语,他不痛苦得在这渠坝上翻跟头,也会难受得扑进水里扎猛子。天黑以后,密密麻麻的蚊群像一层帷幕般朝人身直卷上来,碰得脸部发痛发痒。要是挽起裤腿露出肉来,蚊子“嗡嗡翁”欢叫着,一层又一层像蜜蜂分窝拥吻蜂王一般朝腿杆子上的白肉涌挤上来,不一会儿就挤得密不透风。开始蚊子叮得又疼又痒,用手拍打,越打越多。接着就是抽筋般难受。一袋烟功夫,反倒没了感觉。用手从腿杆子抹下去,就像在腿杆子上搓麻绳一般一缕一缕搓在手掌里,阵阵恶心。梁增祝经过天天的亲身经历,终于得出了经验:前头爬满腿杆子上的蚊子不去动它,后面的蚊子就挤不进来。唯一能够挤进来的是皮条虫。这是一种黑褐颜色、能伸善缩、比蚯蚓短许多、如同小拇指蛋那般大小的软体水生物,长着如同皮条一样能伸能缩的身躯,在稻田水里来回游荡。一旦挨到人的肉身上,瞬间就将头部连同半个身躯蠕动着钻进人的肉体,将嘴直接咬进人体的毛细血管,一会儿时间,身躯就让吸进的鲜血充得又圆又胖。可它吸血再多也不停止,贪婪地把整个身躯全部拼命往人肉里钻。如果人不采取措施,它会将整身子个钻进去,只留下一丁点黑黑的尾部。人体四周会被它叮起一块大包。如果揪着它的尾部硬往出拉,就会拔断它的尾部,其它钻进肉里的部分会沿着毛细血管网继续行走吸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血吸虫。对付它的唯一办法是将腿伸出水面,拿手对准血吸虫部位狠狠一巴掌拍打过去,它会屈卷身躯从人肉体里掉出来。不等它落到水里,接在手上拿到干地方用锹刃一剁几段——注意:这时候一定要抬头,千万别让自己的血经它的身子溅到你自己的眼眼窝里!不然,与蚊子吸了你的血一样:经它吸食你的血再溅在你的脸上,你准会为你自己的血恶心呕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梁增祝在旷野双腿受到蚊虫的侵蚀,双眼却一直观看着月亮——看一会儿闭住眼睛,体会与白天看太阳前像后像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爬回茅草屋,他拧开煤油灯将观察的过程与结果记录在稿纸上,义无反顾地完善着后像学的观察与研究。

后来学校又将梁增祝派往鸣沙中学在山边的农场名曰“长虫沟”,是个形状如同蛇形的山水沟,除偶尔爆发山洪外,沟里常年没水。

这个农场是鸣沙中学师生们将干沟整理平坦,修筑渠坝,从七星渠引水上山,种植农作物,一时五谷飘香。在推开土地的悬崖下方,师生们挖出一窟能钻进去人的小窑洞,供看护农场人歇脚。

梁增祝从下滩农场来到这里,托人从北京找来了德语词典,从德语词条例里了解外国科学家对后像学的研究——尽管星星点点,仍使他激动不已。他身体力行,明天观察太阳,晚上对着点着的煤烟马灯(当年用玻璃罩子做的可以挡风雨的照明工具)发呆——他再一次激动得差点大喊大叫起来——

白天,四周无人。梁增祝睁大眼睛,对准太阳直视5秒钟左右。马上紧闭双眼,发现自己的眼睛里竟然有一个与刚刚看见的太阳一样大小的黑色太阳!他反复观看闭眼,情景一模一样。这,开拓了他研究的新思路。

夜晚,山区“长虫沟”万籁俱寂。梁增祝把马灯上调节灯油捻亮暗的小旋钮调到最小处,再突然调到最大处,让亮光刺激自己的双眼,自己紧紧盯着亮光注视三四秒钟,然后闭上眼睛,就会看见在黑的背景上有一个马灯光亮的痕迹——他大叫一声,接着自言自语:“哎哎,这就是德国词典上所说的‘正后像’——因为它保持着原来效应刺激物──马灯光的同样的‘亮’的品质——跟白天看见的太阳同属一个原理!”随着“正后像”出现,梁增祝继续注视——他发现在亮的背景上出现一个黑斑的痕迹!他又叫起来:“哎哎,这就是德国词典上说的负后像——因为它保持的‘黑’品质和原来效应刺激物──马灯光的‘亮’品质相反!”再到了白天,梁增祝对着一个红色的四方形注视几十秒时间以后,再把目光突然移到一张灰白纸上,他马上在这张灰白纸上看到一个蓝绿色的四方形!他又惊叫起来:“哎哎,这就是德国词典说的负后像——因为它保持着与原来效应刺激物——红色四方形——互为补色的色觉——蓝绿色四方形!”

这一发现,使梁增祝再次感觉到了自然的美妙与研究的乐趣。与他在黄河边的下滩相比,他不再感觉到这“长虫沟”有什么寂寞难耐。经过反复观察琢磨看德语英语词典,他最终总结出了在彩色的视觉中,很少有正后像出现的原因——正后像在于它保持着原来效应刺激物所具有的同一品质的痕迹,负后像却不具备这一功能。

他将这些整理后,用文字一一归纳,写出了宏篇巨著《后像心理学》:

眼睛看完一个东西,形象感觉并没有立刻消失,而是在逐渐减弱,即形象感觉有一种残留现象,科学家称之为称为“后像视觉生理现象”,包括正后像和负后像两种——正后像:刺激消失后残留的亮度或颜色与刺激相似的视觉后像;负后像:刺激消失后残留的亮度性质与刺激相反、颜色性质与刺激互补的视觉后像。

梁增祝将这些研究整理成的《后像心理学》文字,足有五寸厚的一本书稿,拿到学校房间。此时正赶上“复课闹革命”的政治宽松时期。他明天嘴里哼着小曲。夜晚继续加班加点。

学生白玉祥、张少斌等偶尔看到手稿后,大开眼界,鼓励自己的老师将书稿投给中国科学院,请更高的专家来鉴定。

他们坚信中科院是科学研究的殿堂,对后像学一定会看出个子丑寅卯,万没有想到中科院回信是这样的:

尊敬的梁增祝老师:

您好!您的大作《后像学》非常深奥。鉴于目前中国科学院还没有这样的专业人员能够审读,我们只能抱歉地完璧归赵……

后像今天依然是科学研究的关键课题之一,可有关它的解释词条,在中文网络上并不是很多。

“一根筋”梁增祝还是不服气。1973年寒假他坐火车要亲自去北京中科院当面送稿件,在包头一个小旅社住宿时,同室居住的一个陌生人得知他的去向,大包大揽说是认识中科院大专家,把书稿交付给他就不用再辛辛苦苦跑北京找人了。梁增祝信以为真就将《后像心理学》书稿交给了对方,他自此苦等了整整2年时间,依然泥牛入海。家人催他寻找,他连对方叫什么名字、在哪里居住全都一无所知。家人望着他,欲哭无泪。爱人李友梅无奈之下,多次对他说:你一辈子花费心血研究后像学,我们不指望你的研究成果要轰动全国,但最起码也能对得起全家人含辛茹苦省吃俭用支持的你吧:啥时候,你不是每月三份报纸——《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两瓶糖——一瓶红糖一瓶白糖、一条香烟——绿叶牌香烟?现在连你研究的文章一个字也没有了?你对自己这么不负责任,孩子们怎么看呢?

梁增祝前思后想多日,1975年开始他根据自己脑子里留下的影响,又重新开始了《后像心理学》一书的写作。

2004年,梁增祝去世后,李友梅将梁增祝花费了一辈子心血的《后像心理学》书稿视为至宝,用木盒子锁起来,几次搬家,都放在最安全地方。

然而,十多年时间过去了,无人问津。

2018年初春,笔者在微信公众号《杨森林文集》推出了《梁增祝与他的后像心理学》一文,朋友与家人将文章转发给李友梅老师,她看到后与我电话联系——原来她与我同住一个小区!

我去拜访她时,她将装有《后像心理学》的小木盒打开,一阵哭一阵笑地对我诉说:“太巧了呀——真是太巧了呀!我原计划清明节给梁老师(李友梅一辈子称呼梁增祝为‘梁老师’)扫墓时,把他的书稿全部交给他去的哪,没想到冒出了个杨森林专门写起梁老师的后像学来了啊——难道真有天意吗——啊?”

我问她:“您打算怎么交给他?”

“烧在梁老师的墓碑前呀——反正我保存了这么多年了,我人也八十多了啊……烧给他了,待我到阴间那个世界与梁老师再相见也算对他有个交代了啊……没想到你们鸣沙中学的学生们对老师这么上心——这么多年了,你们并没有忘记梁老师还写过《后像心理学》这部书稿啊……我看了你写梁老师的文章,哭了好多次啊……”

我安慰她说:“我是1974年1月9号从鸣沙中学毕业的第二届高中生,我在校的时候同学们都知道梁老师在专心专一地研究写作他的《后像学》,前几届鸣沙中学的同学们也都知道。”

翻阅李友梅老师保留了十几年的《后像心理学》原稿,我的心情自然是五味杂陈,而最为困难的是——几乎无法看懂梁增祝老师用手写在当年流行的极薄易碎稿纸上的文字与手绘的插图:梁增祝老师写一手行体中略带草体的钢笔字,稿纸中的许多专业用语外人不知所云,加之时间太久有些字迹已经模糊,仅看手稿难以辨认。但无论如何《后像学》在我国此乃天书——经查询,我国到2018年还没有一本有关后像学方面的研究书籍。我想将它推出来看看社会反映。

李友梅老师拿出3200元自己积攒的现金,请专人将梁增祝遗留下来的密密麻麻的原稿输入成电子版,交予梁增祝弟弟梁增镇和大女儿梁晓霞等亲人反复修改——一部浸透了梁增祝老师一生心血和李友梅老师大半辈子心血的《后像心理学》电子版文稿,最终展示在了世人面前。

2019年开始,我在微信公共平台《杨森林文集》中开始连载,引起了方方面面极大关注。鸣沙中学数以万计的校友们希望此书能够公开出版:一则为我国增添后像学研究方面内容,二则帮助梁增祝老师和李友梅老师了却一生愿望。书稿到了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陶莲手中后,她竭力推荐申报国家扶持基金。当鸣沙中学校友们得知扶持基金因疫情没能到位的最终消息,纷纷表示通过校友资助方式,促成《后像心理学》出版。

资助倡议发出后如同爱心的池塘里掀起了涟漪,截止2021年6月1日资助人员有80个之多,其中有人连续资助了3次不让留有自己的真实姓名。还有校友得知具体缺口时慷慨解囊数千元,不让署名,也不愿伸张。原中宁中学校友、枣园中学校友、关帝中学校友(枣园中学后身)的校友们也都积极资助。宁夏农牧厅退休老干部熊向云看到资助梁增祝老师遗作《后像心理学》信息,专门找到杨森林家里,拿出早就准备好的3张100元崭新现金递给杨森林,反反复复说:鸣沙中学校友们能够给一位去世了老师资助出书,帮助老师了结心愿,实在令人感动——这是我用自己的行动支持你们鸣沙中学校友们的善举!原宁夏镇北堡自治区林业草原试验场场长李儒学先生在银川找到杨森林办公室掏出300元现金说:什么叫品德高尚、什么叫道德崇高、什么叫正能量、什么叫大善之心,鸣沙中学的校友们用实际行动做出了诠释——在物欲横流一切向钱看的当下,彰显了鸣沙中学校友们的精神境界,这正是我们社会目前最需要最应该提倡的实实在在的良好风气,为一位去世多年的老师完成他一生的遗愿,这件事情本身的意义已经超出预期!我亲自来就是想与鸣沙中学的校友们一起分享助人为乐!

给梁增祝老师《后像心理学》资助的好友有:

1、袁汉民1000元(鸣沙中学60年代校友、著名农业科学家、研究员,曾任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宁夏政协第八、第九届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宁夏农林科学院副院长)

2、张少军1000元(鸣沙中学70年代校友、郑州大学教授、博导、多学科科学家、学术带头人)

3、王毅1000元(鸣沙中学校友、主任医师、宁夏中宁消化病医院院长)

4、高学祥1000元(鸣沙中学校友、宁夏中宁县文化局原局长)

5、吴洪相1000元(鸣沙中学校友 原宁夏水利厅厅长)

6、李后魂1000元(鸣沙中学校友、南开大学教授、博导、世界知名昆虫学家、中国著名昆虫学家)

7、美国华侨1000元(鸣沙中学校友、不愿露姓名者)

8、王永常1000元(鸣沙中学校友、江苏宿迁现代农业基地)

9、杨森林1000元(鸣沙中学校友、资深媒体人)

10、天津好友1000元(不愿留姓名者)

11、陆明生1000元(鸣沙中学校友、中宁建筑企业家)

12、李学强500元(鸣沙中学校友、宁夏大学教授、博士后、化工学院院长)

13、高学惠500元(鸣沙中学校友、宁大附中高级教师)

14、陈生杰500元(鸣沙中学校友、人保财险固原分公司总经理)

15、吴少先200元(鸣沙中学校友、甘肃省高级法院副院长)

16、黎敬忠200元(鸣沙中学校友、宁夏农科院原处长)

17、任天慈200元(鸣沙中学校友、河南郑州体委)

18、任月凤100元(鸣沙中学校友、北京)

19、巫涛200元(中宁中学校友、宁夏对台办原处长)

20、木客200元(鸣沙中学校友、重庆)

21、高玉琴200元(鸣沙中学校友、宁夏)

22、张立欣200元(中宁中学校友、天元锰业)

23、刘锋200元(鸣沙中学校友、南京证券银川分部经理)

24、李文君200元(鸣沙中学校友、宁夏)

25、赵立华100元(鸣沙中学校友、中宁县恩和镇)

26、毛兴国300元(鸣沙中学校友、中宁高级教师)

27、柳佩荣500元(鸣沙中学校友、中宁企业家)

28、繁花200元(鸣沙中学校友、不愿露真实姓名者)

29、黄学勤300元(鸣沙中学高级教师)

30、胡富秀300元(鸣沙中学校友、原阅海公园董事长)

31、丁建国500元(鸣沙中学校友、中宁劳动人事局)

32、王延宁300元(鸣沙中学校友、中宁高级教师)

33、蔡润祥200元(鸣沙中学校友、企业家)

34、鸣沙中学校友300元(不愿露真名者)

35、张学胜200元(鸣沙中学校友)

36、张学顺200元(鸣沙中学校友、吴忠某银行)

37、卜永成500元(鸣沙中学校友、中宁企业家)

38、张尚志200元(中宁中学校友、北方民族大学副教授)

39、秦新生300元(鸣沙中学校友、中宁党校原校长)

40、王秋燕200元(鸣沙中学校友、中宁故乡人)

41、曹雄200元(中宁中学校友、鸣沙中学原校长)

42、卜兴林200元(鸣沙中学校友、宁夏民政厅副厅级巡视员)

43、袁洪武:200元(中宁老乡、石嘴山电厂)

44、张福贵:100元(鸣沙中学校友)

45、喻通300(鸣沙知青)

46、王一兵200元(鸣沙中学校友、中宁高级教师)

47、张立明200元(中宁渠口故乡人)

48、杨兴伟200元(鸣沙中学校友、建行宁夏分行)

49、叶力俭200元(鸣沙中学校友、高级教师)

50、谢永建200元(鸣沙中学校友、中宁白马医院)

51、秦瑞冬200元(鸣沙中学校友、特级教师)

52、张鸣芳200元(鸣沙中学校友、高级教师)

53、秀荷200元(鸣沙中学校友、建行宁夏分行)

54、谢云300元(鸣沙中学校友、《雨雨大大下》作者)

55、赵婕200元(鸣沙中学校友、高级教师)

56、谢云200元(鸣沙中学校友、追加《雨雨大大下》作者)

57、张立怀200元(鸣沙中学校友、宁夏广播电视台高级工程师)

58、吴少东200元(鸣沙中学校友、宁夏区税务局)

59、杜宁旭200元(鸣沙中学校友、高级教师)

60、王霖300元(鸣沙中学校友、鸣沙中学校友)

61、陈学锋200元(鸣沙中学校友、中卫税务局)

62、鸣沙中学校友300元(不愿留姓名者)

63、鸣沙中学校友300元(不愿留姓名者)

64、鸣沙中学校友200(不愿留姓名者)

65、秦瑞娟200元(鸣沙中学校友)

66 、熊向云300元(农牧厅退休老干部)

67、吴春芳300元(鸣沙中学校友)

68、杞乡人300元(不愿留姓名者)

69、曾建华200元(鸣沙中学校友、宁夏电通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

70、杨月凤200元(鸣沙中学校友、原中宁文化馆)

71、李学忠300元(鸣沙中学校友 高级教师)

72、李儒学300元(原宁夏镇北堡林草试验场场长)

73、倪晓娓100元(中宁中学校友、宁夏工商银行)

74、常治栋500元(鸣沙中学校友、原澳大利亚华侨)

75、马玉洁500(鸣沙中学原语文老师)

76、袈裟南台200元(著名作家 喜剧小说《七步一笑》作者)

77、一帆风顺200元(鸣沙中学校友、不愿留姓名者)

78、鸣沙中学校友500元(不愿留姓名者)

79、关帝中学校友200元(不愿留姓名者)

80、陆建勋200元(枣园中学校友 原中宁中学高级教师)

鸣沙中学是成立于1957年的农村中学,开始是半工半读的农业中学,1960年以后发展为全职中学,1971年开始办高中部,培养出数以万计的各类人才,至今活跃在全国及世界各地,其原因就在于鸣沙中学当年有梁增祝等一大批身怀绝技的从外地来支援的优秀教师:上海来的优秀教师有:冯志远(2005年感动全国老年人物,胡锦涛主席2005年亲笔赞扬的“感人至深”的优秀教师)、仇标(著名翻译家)、李术培(水利学家,后调宁夏农学院教授)、姚公英、王民国;杜通(北师大高材生,门门皆通),王春祥(数学天才,五十年代全国派往苏联留学考试第二名)、王永茂(北京大学外语系高材生)等等。这些教师“文、史、哲,数、理、化,体、音、画”门门皆通,在全国当时大学生比列不足1/1000的年代,可谓凤毛麟角的复合型知识全才。

把这样一批人才一同放到鸣沙农村中学,鸣沙地区的百姓统统将他们尊称为知书达理教书育人的“先生”,对自己上学的孩子一项要求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鸣沙中学校友们知恩图报不忘当年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冯志远老师双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困难的时候,轮番看望料理,多次通过媒体宣传冯志远支边的感人事迹,发动宁夏媒体与吉林媒体互动,引起新华社记者写了内参,2005年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内参批示:“冯志远老师事迹感人至深,要做好冯老师事迹宣传工作安排好生活。”冯志远老师事迹通过媒体宣传路人皆知。梁增祝在鸣沙中学最终完成了自己的《后像心理学》研究,令校友们动容,大伙纷纷解囊相助,在梁增祝老师去世十几年之后,促成了《后像心理学》的公开出版。

曾经在宁夏工作过的梁增祝弟弟梁增镇退休后居住天津,得知最终将要公开出版的消息,给笔者用微信汇来了1000元,随即写下了一段文字:

杨先生大鉴:

2018年,我受大嫂委托,代为修订家兄(梁增祝——笔者注)遗作《后像心理学》电子版文稿。忆当初在宁夏时,兄弟谈心,家兄亦曾议及后象原理。惜因专业阻隔,加之本人愚钝,未能了悟。受任修稿,自然迷雾重重。2019年年中,仅按本人的理解,修订并贯穿了全文之始终,并带文稿(即是我发给你的那一份)回宁夏。原想与先生及关心家兄著作的鸣沙诸学子共同切磋、解疑、修改及领教。可惜阴差阳错,终未如愿。

近闻家兄《后像心理学》已在先生及诸仁人学士全力推举襄助下,获准正式出版,不由以手加额,感激之情油生。如先生所言,该著述系统描述了视网膜被光体刺激后,大脑及神经系统如何从活跃走向消弭的全过程,并对这一现象给予了科学、理性分析,为人类智力活动的研究、开发,开辟了另一条途径,意义深远。

我体弱多病,又年逾耄耋,垂垂老矣。不能与先生等精英并驰,惭愧。

仅附1000元以表微意,希查收。也效热心捐助者,不留名。

祝好!

梁增镇 谨上

2021.05.12


《后像心理学》后记——梁增祝与他的《后像心理学》

梁增祝

《后像心理学》后记——梁增祝与他的《后像心理学》

李友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中宁   枣园   心理学   银川   书稿   马灯   宁夏   稻田   美文   后记   校友   高级教师   当年   姓名   眼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