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河洛郎之赶会

最近一段时间,郑州的夜市、早市越来越红火,大有越演越烈之势。今天早上出去活动,发现金水河汝河路桥头、淮河路桥头的早市摊位林立,人潮汹汹,比夜市还要热闹。这两个早市,蔬菜、水果、衣服、百货琳琅满目,简直就是流动的农贸市场,像极了小时候农村的赶会。

难忘河洛郎之赶会难忘河洛郎之赶会难忘河洛郎之赶会难忘河洛郎之赶会

小时候农村很大程度上还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一个村庄除了一个供销社卖点煤油、火柴、什锦糕点、的确良、棉布、农药化肥等有限的物资之外,就很少有商品的流通了。八十年代早期,各村开始有了代销点,商品逐渐丰富起来。再往后,公社所在地就有了早集,卖些蔬菜等农副产品,大大方便了食堂和村里办红白喜事的人家,大家一早就到集上采买需要的蔬菜和其他副食。后来就有了十天左右一次的赶会,一些头脑活络的或有着“投机倒把”经验的人开始在批发市场批些商品在会上售卖。会上的商品越来越丰富,到会上买不买东西,赶会转转就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与视觉盛宴,趁机走个亲戚串个门也是赶会的一大乐趣。

难忘河洛郎之赶会难忘河洛郎之赶会

那时逢八的翟镇会和逢九的黄庄会是离家最近的两个会,大人孩子到了这两天就格外兴奋。如果恰逢周末,小孩子就有机会在大人的带领下到会上转转,喝一碗羊杂割,吃几个水煎包就让孩子们美得不要不要的。还有夏天买双塑料凉鞋,买件背心汗衫,冬天买顶帽子,买双袜子也是令孩子们兴奋不已的美事。

难忘河洛郎之赶会难忘河洛郎之赶会

一直以来翟镇乡就比佃庄乡经济发达,翟镇会也就比佃庄乡驻地黄庄会大,商品更丰富,赶会的人也更多。会上最多的还是衣服、小吃、点心、水果、农具等农村急需的物资和改革开放后腰包渐渐鼓起来的农民渴望改善一下生活的花费不多的小商品。一到会期,四里八乡的人就呼朋唤友地去赶会,摩肩接踵的人流从早到晚挤满了那条熟悉的街道,从东头走到西头,再从西头走到东头,一个摊点一个摊点细细地看,不放过一个感兴趣的物件,遇着物美价廉的就大着嗓门地讨价还价,为了分分角角拉锯似的磨上半天。农闲时节或年前有更多商品需要购买时,一些人便会骑着车子到更远一些的关林市场去,毕竟批发市场挑选的余地更大,价格也更便宜。

难忘河洛郎之赶会

赶会也是令孩子们高兴的事儿,小一点的在大人的带领下去吃个嘴儿,大一点就和同学约着自个到会上转。中学生最兴奋的莫过于围着磁带摊挑选盗版磁带,几块钱一盘的盗版磁带是那些年中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最早接触。费翔、谭咏麟、童安格、罗大佑、迟志强、李娜、苏芮、齐秦、潘美辰、王杰、刘德华、姜育恒……这些耳熟能详歌手的经典歌声,让音乐课上教唱的歌曲黯然失色。还有更便宜的空白磁带也很受学生欢迎,记得当时有个“四海”空白磁带质量好一点,大家买的比较多。八十年代家里一台红灯牌双卡录音机,就翻录过不少磁带。

难忘河洛郎之赶会难忘河洛郎之赶会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去翟镇、黄庄赶会的热闹画面在记忆中已经渐渐模糊。这些年回老家,发现村里隔三五日也有会,人们已经不用再去镇上赶会了,但热闹已大不如前,买的卖的人都少了。

现在这闹市中的早市、夜市一下子将记忆中赶会的热闹场景唤起。其实早市、夜市在城市中由来已久,但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和城市治理的深化,早市、夜市一度近于消亡。今年的新冠疫情导致百业凋敝,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为提振经济,刺激消费,地摊又开始小规模地试水,在媒体推波助澜下遂成燎原之势。地摊经济蓬勃发展也许将作为一种常态,再一次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如何规范引导也将再一次成为城市治理者的考验。一切存在皆是合理,希望不要一刀切地一禁了之,也不要缺位放任不管任其自生自灭。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特别致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早市   摊点   会上   夜市   地摊   桥头   磁带   美文   村里   蔬菜   大人   难忘   热闹   农村   商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