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的“诺亚方舟”(四)

那些记忆,推着我一次次回家(上)

上海霍山路54弄幽深的雨巷,温润的细雨中,他携夫人南希找到他记忆深处,曾多次如电影般闪回、定格的那幢小屋,急迫的心情,以至他都来不及打开那把折叠伞。此刻,这位老人多想再次体验他70多年前可爱的,细雨沙沙地落在弄堂,落在霍山路、长阳路上的那份感觉,这时他好想重温当年上海的细雨飘落在他脸庞上那种痒兮兮,一享回家的幸福……

他和南希在雨巷,在那红砖老屋前凝神追忆,热情的里弄居民有人索性端着饭碗跑了出来,上前和他夫妇二人攀谈起来,之前始终讲英语的马公达此刻说出,不免有些生疏的上海话:“阿拉老早蹲了此地哟!”他在追寻他的青春记忆,一句被潮湿的海风浸润过的上海话,令现在的居住者深感惊喜亲切。

犹太人的“诺亚方舟”(四)

此刻,时光退至1939年,浓重的阴霾笼罩着德国,笼罩着柏林,犹太人纷纷弃家四散逃命,4月里的一天,马公达,他的双亲和祖母一家四口,几经磨难终于爬上了著名的梅格斯将军号万吨轮,经过颇为沉闷的航行来到上海,停泊在公平路码头,当时他只有17岁。

随后,他们一家四口和其他犹太难民挤身卡车车斗里,被送往荆州路难民收容所,废弃的校舍便成为马公达到上海后的第一个栖身之地。一个月后,其父有幸得到朋友的美元资助,于长阳路343号租下一间小屋。全家四口烧饭、洗漱、睡觉等都挤在这个小房子里。

犹太人的“诺亚方舟”(四)

马公达的父亲原是皮货商,生活殷实,但自逃到上海后只有从零开始,以至连马公达的祖母也得自制食品叫卖。在那风雨如晦的岁月里,不能偷偷地流泪,亦不能坐等。年轻的马公达在上海从事扮演过不少“角色”,如做过皮具公司经理、难民营厨师,甚至也当过“黑车司机”。他有感自己有外文的优势,又会开车,何必不发挥一下他的强项,穷极智生,于是他从朋友那里租来一辆九人座“菲亚特”轿车,每天付车主10美元,一清早便要赶到汇中饭店,今南京路和平饭店南楼门前兜揽生意,专门伺候富有的洋人,借此维系在那艰难岁月里一家四口的生计。

犹太人的“诺亚方舟”(四)

然而在上海,他从17岁到27岁期间所干的任何事情都不能长久,不可能高枕无忧。以至他难以糊口无以为继时,向来不下庖厨的Gary,为领到一点面包等食物,也只有“闭上眼,扳住黑夜的肩头”,委屈自己赶到难民营伙房为数千犹太人烘烤面包,即使当局不支付他任何工资。上班第一天为不至被炒鱿鱼,这个“上帝”的子民也只得对领班撒谎道,“我说要回家取围裙,其实是找祖母紧急培训烘烤面包的程序”。“为一展面包秀”,只有临时“抱佛脚”。(待续)



赵家耀 《亲和源报》读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马公   犹太人   霍山   诺亚方舟   皮货商   菲亚特   南京路   外文   荆州   难民营   难民   祖母   美文   上海   细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