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四成新生患有“空心病””:大学还在,读书人却没了!


“北大四成新生患有“空心病””:大学还在,读书人却没了!

“我们这些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是无法感应到那些老先生的”。

想到民国,可能每个人心中都会想到一些特别的形象,他们也许并不伟岸,但是他们足够真诚,他们也只是肉体凡胎,然而你却能从他们身上感觉到一个人灵魂的自由和高贵。

你会想到那时候的爱情,会想到那时候的友情,会想到那时候一个文化人的风骨和气度。

在今天说起民国,总觉得有些羞愧,时光把美好带给了我们,却也把一些美好的东西带回去了。

谈心灵,似乎只剩下物质;

谈灵魂,似乎又很空虚;

谈读书,似乎更没有什么“痴人”;

唯一可以谈的就是,我们今天比他们生活的时候更幸运,不再有炮火,不再有饥饿。

可是,也许这也不算是幸福吧,只不过是吃饱了之后无所事事的消遣罢了。

我们离那个时代很近,不过百年,可是我们离那些人很远,就好像隔着千年的时空,我们看着他们挺拔的身影,和他们渐行渐远。

民国那个年代,很乱,但是读书人都活得很真实,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北大四成新生患有“空心病””:大学还在,读书人却没了!


“北大四成新生患有“空心病””:大学还在,读书人却没了!


前两年,北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一篇名为《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意义》,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空心病”。

不说其他,我们先看看北大,北大是国内综合排名第一的院校,可以说,能进北大的学生,都是千里挑一的好学生。

“北大四成新生患有“空心病””:大学还在,读书人却没了!


拿我所在的省份贵州省来说,贵州省每年被北大录取的人数大概在40人左右,很多高校,连一个北大的都没有。

2019年,贵州省北大清华两大顶尖院校录取人数共78人,一个省,四十几万人,可以说得上是万中无一,尖子中的尖子。

诚然,分数并不能代表一切,但是在很多东西都是以分数或者KPI评定好坏的现代,他们就是最优秀的一批人。

但就是这样一批人,就有将近四成患有“空心病”,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北大学生如此,其他学校更不用说。

我上学那会儿,宿舍经常有人通宵玩游戏,第二天不去上课,就在寝室睡觉,临到考试,才拿起书本疯狂记忆知识点,或者就是考场眼睛随时发挥强大的功能。

他们疯狂到什么程度?

一年的学业,基本上就是最后一个月的时间完成的,老师把重点画出来,大家只要记住那些重点,至于怎么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则不是许多人会考虑的问题。

考试考不过,也没关系,继续补考啊!补考不过,那就重修,反正总会拿到毕业证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而今之大学,最常见者乃是为一毕业证书所读,乃是花钱买一毕业证书耳。


“北大四成新生患有“空心病””:大学还在,读书人却没了!


“北大四成新生患有“空心病””:大学还在,读书人却没了!


“空心病”的病根在于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心在哪,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心需要什么。

也许不应该用不知道,而是应该说他们活得不够真实。

二十年代的清华园,学人吴岭澜喜欢文科,却学了理科,因此他英文和国文成绩满分,物理却不及格。

选择理科的原因很简单:他认为优秀的学生都应该去学理科。当然,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事业救国,科学救国。

而今天很多人学习理科,原因也很简单,理科好找工作。

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问吴岭澜:你读书为何?

吴岭澜说:没有想过,只知道读书是对的。

梅校长又问:“你英文国文都是满分,物理却在不列,为何选实科,而不选文科?”

吴岭澜答:“只觉得实科更有用些。”

最后,梅校长又问:什么是真实?

吴岭澜没说,梅贻琦却给出了答案:“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那便是真实。”

“北大四成新生患有“空心病””:大学还在,读书人却没了!


当时的老师,真是可爱,还管学生是否过得真实。

而我们今天,大多数时候,却忽略真实二字。

每年高考完,都会听见许多高考志愿被父母强行修改,最终学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听见老师说,学什么好,以后工作工资高。

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问题呢?

钱理群评论现代教育:我们的大学教育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高晓松说:现在的教育,只教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老师没有风骨,学生不再求知!

人们感慨:大学还在,读书人却没了。

“北大四成新生患有“空心病””:大学还在,读书人却没了!


“北大四成新生患有“空心病””:大学还在,读书人却没了!


陈寅恪先生早年为了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对于毕业证学位证一点都不在乎,最后成了先生,也还是没有一张学位证。

但他是海外留学回来的留学生,留学的时候,他一头扎进图书馆,恐怕都忘了要考试这么一回事。

后来成了先生,他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严格的要求,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也不讲。

这种要求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今天许多大学老师,一个课件可以用好几年,每一年都重复讲同样的东西。

这就是老师的风骨。

“北大四成新生患有“空心病””:大学还在,读书人却没了!


也是当时陈先生那会儿不用评职称,也没有那么多评职称的要求,大家只要把书教好,做好为人师表的表率就可以了。

而今天,要评职称,就有许多要求,有学位的,有发表论文的·······有些老师,为了自己评职称的事情,连上课都在忙自己的事情,还在学生面前说最近忙着评职称,大家自学。

陈寅恪先生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话如今还在清华园里,被无数学子看过。

确实,我们今天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了,可是我们能想到什么呢?作为读书人,还有多少人想到的是浩瀚的知识,还有多少人想到的是人生的终极命运?还有多少人记得人生的风骨?

我们很多时候想到的都是怎么赚钱,如何养家糊口。一根脊梁骨,再也不是风骨,而只是扛起赚钱机器的支柱。

至于梅贻琦先生所说的真实,则是一种被无数人向往之后却丢在一边的东西。理由是人人都想真实,可是在“生存焦虑”面前,真实显得太廉价,并且“太无用了”。

风骨和真实,是对当今的我们来说非常奢侈的东西。

“北大四成新生患有“空心病””:大学还在,读书人却没了!


“北大四成新生患有“空心病””:大学还在,读书人却没了!


大学还在,读书还在否?再进一步说,大学还在否?

梅贻琦校长曾说过:大学之大,非谓校之大,乃谓师之大也!

校园越来越大,大师越来越少。学生越来越多,真实的学生越来越少。

也经常会和一些刚毕业或者还没毕业的大学生聊天,一旦聊起未来,他们就充满焦虑,并很强势表示自己的积极向上,找好的工作,做大的事业。

似乎一个好的工作,就是人生,就是内心的全部。

然而,当你和他们谈起内心的时候,听到的回答,大多都是,先要好好活着,才能谈内心,才能谈灵魂的丰富。

这就是现实的真实。

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大师遍地,不能要求人人都是大师,也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活得真实,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生命的平静和喜悦。

那是太不现实的事情。

“北大四成新生患有“空心病””:大学还在,读书人却没了!


“北大四成新生患有“空心病””:大学还在,读书人却没了!

患有“空心病”、“生存焦虑”、“生活无意义”等问题的人:愿意的自己走,不愿意的被推着走或者拖着走,总之,你要一直向前。

大多数人的人生目的无非两个字:钱、权。

真心希望,每个人在生活的时候,在生命里之看到钱权二字的时候,都能去看一看那些大师,去看一看那些真正的灵魂。

我们的身体行走于灯火通明的世界,衣冠楚楚。但请不要忘了给自己的内心一盏灯,看到内心的真实,去真实起来吧。

让自己过得真实一些,让灵魂真正站起来,站成一个人。

尼采反复在提到一个概念“群畜”,他这不是形容别的,而是用来形容“人”的啊。

每次看到这个,都觉得痛苦。

尼采诚然是看到了“超人”,想成为超人才如此说的,他是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去叫醒他所在的那个世界的。

但是他最终并没有叫醒。

超人是太远的事情,但就算不能成为超人,至少也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吧。

文|帝小羽,我从山里来,欲回山里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心病   尼采   贵州省   北大   大学   风骨   理科   美文   校长   新生   内心   灵魂   事情   东西   真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