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动物行为被本能掌控,而人能控制本能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动物行为被本能掌控,而人能控制本能


“当痛苦的人胜过当快乐的猪,当痛苦的苏格拉底胜过当快乐的傻瓜,如果猪和人对此有异议,那只是因为他们从来没体验过更高级的快乐。”

穆勒这句话,说的真是好,不禁令人拍案叫绝。

苏格拉底是谁?

有人问神谕,谁是最聪明的人?

神谕显示说:苏格拉底。

然而苏格拉底却说,我只知道我不知道。

一个人知道自己是不知道的,其原因恰恰是因为他知道了,但是他更加明白,自己所知道的跟不知道的比起来,简直太微不足道了。

而猪呢?且不说猪到底有没有思维,但是在人看来,猪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吃东西和睡觉,然后快速长肉,其形象就是无知,愚蠢,肥头大耳。

穆勒把“痛苦的苏格拉底和痛苦的人,快乐的猪和快乐的傻瓜”联系起来,其实就是在说,我宁愿做一个痛苦着求知的人,也不愿做一个蠢笨而快乐的猪。

我不知道穆勒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出这句话的,大概是有人告诉他,为何让自己活得那么痛苦,何不让自己过得简单一点。

这话极有可能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说出的。

万物有其归宿,而有些人的归宿,或许就是用生命去思考,拓宽生命的边界。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动物行为被本能掌控,而人能控制本能


01

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生命是脆弱的,就像芦苇一样,风稍微吹大点,雨稍微下大点,就可能折损。

但茫茫天地间,人孤独地站立着,下雨时避开了雨,入冬时避开了寒,暑热时有空调,反而越发蓬勃,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思想的结果,是创造的结果。

人在物质上的创造,我们今天肉眼所见之处,已经可见其伟大成就。

也正是因为如此,人这根“芦苇”才能更好地生活在这个世上。

上古时期,恐龙灭绝了,许多生物渐渐也灭绝了,而在肉体上并不占优势的人类,却越发鼎盛强大。

或许这就是培根说的:“知识改变命运”。

作为唯一的灵长类动物,作为万物之灵,以我们现有的认知来看,人和其他动物最大的差别在于人具有复杂的思想。

动物具有本能,其本能趋利避害,但人不是。

孟子曰:鱼我所欲,熊掌我所欲,舍鱼而取熊掌也;生我所欲,义我所欲,舍生而取义也。

动物的本能是保护自己,维持生命的延续,但人由于其思考,渐渐进入意义的殿堂,发现了比生命更加重要的东西。

人之所以愿意跟随本能,是因为本能不会令人痛苦,只会令人快乐。只有当本能受到抑制的时候,人才会产生“痛苦”。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动物行为被本能掌控,而人能控制本能


02

动物被本能控制,人却能控制本能

人不同于动物,动物绝大多数为本能驱使,其本能就是其前进的动力。

于是,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是动物本能竞争的结果。

然而人呢?若是拼本能,我们和所有其他动物一样,甚至还没有那些动物的本能强大。但驱使人行动的,不仅仅是本能,更是其理性和思想。

动物疼痛了,就会狂叫,就会躲避,见到有车撞上来,拼了命也会躲开。

但人却未必。

电影《李学生》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农民工李学生去城里打工,遇见小朋友在车道上玩耍,车过来了,李学生拼命救了两个孩子的命,自己却英勇牺牲。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动物行为被本能掌控,而人能控制本能


尼采说:“人是一根绳索,连接在动物和超人之间,悬在深渊上。”

人是连在动物和超人之间的,可以走向动物,也可以走向超人。

今天比较普遍的一种社会观点是:“优胜劣汰”,对于生存层面来说,并没有错,但是除了生存之外,应该还有生活,应该还有活着之外被不断追问的意义。

动物性在走向动物,回归本能。

而求知者,是在拓宽精神,控制本能,从而走向“超人”。

苏格拉底作为木匠的儿子,如果他也是只想着优胜劣汰,只想着生存,今天我们又怎能知道苏格拉底这么一个人,并且又怎么可能成为最聪明的人呢?

所以,苏格拉底之所以成为苏格拉底,就是在生存之外的荒芜上,开垦了一片肥沃的土地:“认识你自己”、“灵魂的存在”、“神圣的追求”、“无限的求知”······

但是一个人从他已然知道的世界,走进他全然未知的境遇,带给他的,也许会有孤独,没有同伴的孤独,还有许多寻常人难以理解的“痛苦”。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动物行为被本能掌控,而人能控制本能


03

求知者痛并快乐着

始终在求知的人,是痛苦并快乐着的人。

痛苦的地方在于,在思索当中求而不得的痛苦;

快乐则在于,思想的进境,进一步有一步的快乐。

痛苦可能还在于,大多数人并不能理解他所做的事情的意义,他们只会觉得,他把有限的生命耗费在一些“毫无用处”的事情上。

但与此对应的快乐则是,他因为看见比别人更多的东西而狂喜。

诺贝尔文学奖作家黑塞,曾有一段黑暗的日子,其原因也是精神的追求和现实的生活充满冲突,这令他痛不欲生,他曾经多次做心理咨询,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寻求短暂的快乐和解脱。

我们看见的《荒原狼》,就是内心冲突的代表作品。

所幸的是,黑塞最终调和了精神和生活两个方面的矛盾,才有《玻璃球游戏》的鸿篇巨制。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动物行为被本能掌控,而人能控制本能


尼采也是,他看见了人类信仰的普遍缺失,“上帝死了”,人无家可归。

他看见人的生活如同群畜,被道德以及无知左右着,在一种无形的驱赶当中被迫前进。

于是尼采试图寻找超人,为人找到信仰和价值的归宿。

他想要叫醒他们,可他们以为尼采疯了。

最后,尼采确实疯了。

在生命的最后,他依旧没能调和精神和现实的矛盾。

当然,不止是这些,大多数试图在精神领域进行不断求知的人,都会经历这样的矛盾。

就连陶渊明,也曾有过这样的痛苦。

在《咏贫士》里他说: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要想尽力守住自己内心的方向,跟着内心前进,可是家人岂非要遭受寒冷和饥饿?这不就是守住内心的代价吗?

陶隐士的家人也并不理解他,好好的官不当,非要回去受苦。

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精神之乐,岂非要长久得多?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动物行为被本能掌控,而人能控制本能


04

做“猪”与做人,都要为自己的存在负责

穆勒所言:“宁愿做痛苦的苏格拉底,也不愿做快乐的猪”。

定也是因为看见了更大的快乐:一种远超本能得到满足的快乐。

此言也许并没有贬低猪的意思,只是在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面前,他不愿意像猪一样循动物本能去生活,而愿意像苏格拉底那样,去探索和思考,拓宽生命原有的边界。

本能是什么?追求安逸、寻求身体欲望的满足(口腹之欲等)、安于现状,主要是一些原始的欲望,着眼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欲求,皆可称之为本能。

其实,说到底,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本能的产物。

尽管我们用各种方式标榜自己作为“人”的存在,但所行之事,不外乎本能的罢了。

恰如孔雀开屏,并不是因为它爱美,而是他想以此来获得异性的注意罢了,这种开屏的美丽,只是本能的一种展现。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说:每个人都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且肯定能负责,这就是存在,这就是自由。

因此,不管选择什么,是去拓宽精神的边界之人,还是追随本能做满足本能的快乐之人,都是自己的选择,都需要自己为此负责。

作为存在,我们有权利也有能力这样做。

基尔凯戈尔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对自己心不在焉的人,直到他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觉醒来发觉自己已经死了,才知道他自己的存在。

今日之许多人,也是从来没有触及到自己的存在之根,因此,做一个痛苦而思索的苏格拉底,显得特别重要。

但我依旧要说,做一个快乐的猪和做痛苦的苏格拉底一样幸福,只不过,两种幸福具有不同的限度,对于自己的存在也是不同的状态,前者不知其所以然,后者则稍知其所以然。

文|帝小羽,我从山里来,欲回山里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穆勒   尼采   苏格拉底   本能   动物   优胜劣汰   芦苇   禽兽   美文   超人   内心   痛苦   走向   思想   精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