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共和国》:熊孩子的“野性”,该如何驯服?

《光明共和国》:熊孩子的“野性”,该如何驯服?

一、野性和童真看似矛盾,却统一在孩子们身上。


西班牙作家安德烈斯·巴尔瓦的《光明共和国》是一本很薄的书,没有一句废话,故事背景、人物描写都极其克制,这本书却像是猛的一记闷拳,让人懵掉,随即全身浸透压抑的感觉。


书的前言有一句话:“我身上有两样东西不容嘲讽:野性和童真。”野性和童真,就是对书里32个孩子最好的概括。


故事讲美洲城市圣托里斯托瓦尔,一座小、落后、有点死气沉沉的城市里,突然出现了一群来路不明的孩子,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说着他们自创的,成人无法听懂的语言。


这群孩子有32个,他们起初是在街上乞讨,后来发展到破坏公共物品、抢劫,甚至杀人,引起了市民恐慌。


更可怕的是,这些孩子影响了本地孩子,有好几个中产家庭的孩子失踪了,应该是加入了那32个孩子的行列。


事态如果继续发展,后果不堪设想,孩子失踪的父亲组织集会,给市政府施压,要求政府必须采取有力措施。


于是政府开始追捕这群孩子,从森林,追到下水道。在下水道里,追捕的成年人发现了孩子们构建的“乌托邦”,3米的空间内,孩子们用大量玻璃碎片反射下水道口的光亮,“玻璃瓶身、眼镜碎片和破碎的灯泡让光在不同的墙面间反射,就像一场盛大的舞会”,这里,是他们的“光明共和国”。

《光明共和国》:熊孩子的“野性”,该如何驯服?

追捕过程中,突发意外,大人们赶紧逃离下水道,而那32个孩子,宁愿溺亡,也始终没有向大人们呼喊求救。


这32个孩子,是野性又自由的,和沉闷的小城、以及城里墨守成规的大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巴尔瓦带着巨大的悲悯,对孩子们的处境和遭遇充满同情,反思了自己在整个事件过程中的行为。


巴尔瓦写道:“我们将自己的特性投射到了一处意义完全空白的地方,人类系统地赋予了那些他们无法理解的事物以人性。”


是,成人只能用自己的方式来思考:那些孩子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却始终不能了解真相。


二、是什么让孩子和成人互相不理解,就像生活在平行世界?


其实不只是在圣托里斯托瓦尔小镇,在我们生活的很多地方,都出没着熊孩子。



成年人很痛心,我们分析这些孩子原生家庭的问题,是反社会人格,还是基因里带着恶。


而大人的思路,无法真正触及孩子的内心。

《光明共和国》:熊孩子的“野性”,该如何驯服?

孩子虽然单纯、弱小,但当他们游离在社会规则之外时,他们不懂规则、听不进规则,犹如小小的野蛮人。这是成人完全无法理解的:世界,怎么能没有规则!


但孩子们其实有自己的规则,只是和大人的不一样。


《光明共和国》里,他们在下水道建造了自己的活动大厅,互相之间以物换物,类似成年人的货币流通,他们甚至还发明了自己的语言。


而成年人相对更自负,觉得自己的规则才是规则,小孩子的那一套只是过家家,不愿意俯下身去真正关心孩子内心,也听不懂孩子的语言;孩子觉得成年人不懂自己,才没那么容易遵从大人的规则,所以,成人和孩子处在了两个世界,两个无法互相沟通和理解的平行世界。


成年人在维持旧世界的旧秩序,那些熊孩子,却一心想要破坏它。


大人们也不能分辨,自己的怒火,到底是来自孩子的叛逆,还是来自无法镇压住孩子的失败感?


三、熊孩子的“野性”,是任其发展,还是必须驯服?


当然必须有规则,只是这个规则,是怎样的?


《光明共和国》让人反思一个问题:是不是成年人过于相信自己的正确性,制定的规则并不适合所有的孩子?


小说到结尾,作者也没点明主旨,在我看来,是在写成年人没有了孩子的野性和童真之后,该如何看待孩子,怎样对待孩子。引发的思考是:对待熊孩子,怎样的规则,才合适?

《光明共和国》:熊孩子的“野性”,该如何驯服?

有句话说: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熊大人。


我们公认的孩子之所以熊的原因,要么是父母控制欲太强,使得孩子叛逆,要么是父母疏于管教,孩子完全不懂得规则。


也就是说,成人给的规则,要么太多,要么没有,其原因在于两代人要么不能互相理解,要么懒得理解。


朋友经常和我们聊起他家的熊孩子,他8岁的侄子,一个谁见谁头疼的孩子,他无数次让侄子听话点,侄子一脸不屑回答他“凭什么”,气急了他就把侄子揍一顿,但打根本不解决问题,下次这孩子还是一不开心就摔东西,不和心意就满地打滚。


他后来发现了,熊侄子在每次被大人揍了之后,看起来安静了几天,但其实眼神都憋着恨,让他不禁有些担心,于是问了一句:“昨天你爸爸打你,很疼吧?”没想到侄子居然哭了,被揍都不掉一滴眼泪的孩子,因为他的一句话,哭了。他想可能是因为从来只有人要求孩子听话,却没人问过他被打疼不疼吧。

《光明共和国》:熊孩子的“野性”,该如何驯服?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这本书里说,我们常常会只看到孩子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却会少想孩子是因为什么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而唯有看见,看见孩子的需要和痛处,才能理解孩子。


所以,“驯服”熊孩子的根本,并不在于规则本身,而在于看见和理解。


当一个成年人,能够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是不是也有眼前孩子身上的野性和童真时,他会懂得用合适的方法,来告诉孩子规则。


而且规则,不是成年人高高在上的所谓理性的冷冰冰的,至少在家庭,它可以是温情的,态度可以是“温和而坚定的”。让孩子更能够接受,甚至,可以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


因为孩子的野性和童真,让他们难以接受他们不认可的规则,就像巴尔瓦写的:“那三十二个孩子去世多年后,我读到一个生物实验,将六只苍蝇和六只蜜蜂放入一个长颈玻璃瓶里,将瓶子水平放置,瓶底朝向窗户,看看谁先逃出:苍蝇从与窗户相反的方向逃了出去,但是蜜蜂一次又一次地撞向瓶底,最终撞死了,它们无法相信出口不在光线明亮的地方。”


孩子不会自动变成大人,他们经历了学习、离别、妥协,也有绝望和蜕变,才成为循规蹈矩大人的模样。同样,成年人回忆童年,往往只是一些片段,其实也很难真的认识当年的自己。


所以大人们,能不能放下偏见,去真正想办法看见孩子、理解孩子,而不是仅仅规正他们,因为他们其实是我们的过去,他们表现出来的是我们丢掉或者被剥夺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光明   共和国   托里   瓦尔   斯托   野性   孩子   童真   侄子   美文   成年人   成人   大人   身上   规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