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配穴规律(4)

经络学说是针灸医学的主要基础理论。以经络理论为核心的辨证施治,是针灸疗法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针灸临床辨证配穴的原则来说,就是依据"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的规律而进行"循经取穴"的。这种取穴,又叫"按经选穴"。现代临床常用的配穴方法有"三部配穴法"、"特定穴配穴法"和"对症配穴法"等。兹将历代以来的二十五种配穴方法列述于下。

上期:

【针灸处方】

针灸配穴规律(3)

针灸配穴规律(2)

针灸配穴规律(1)


针灸配穴规律(4)


十九、肢末配穴法

即取上下肢及其末梢部的腧穴相互配合使用。此法适形于全身症状和脏腑疾病。

如:委中配曲泽(即四弯穴),主治高热、胸腹绞痛及四肢拘挛;合谷配太冲(即四关穴)主治身热头痛、手足疼痛;鱼际配照海,主治咽喉肿痛;曲池配阳陵泉,主治半身不遂、四肢酸痛;劳宮配涌泵,主治癫、狂、痫症;八邪配八风,主治四肢浮肿、手足麻木;手十二井配足十二井,主治五心烦热、高热昏迷;宣配气端,主治霍乱吐泻、烦躁欲死。

二十、本经配穴法

凡是本经内脏发生病变可采用本经的腧穴治疗。

肺病:咳喘、咯血可取太渊、列缺、鱼际、尺泽、中府诸穴。

心病:心悸、怔忡、失眠、癫痫可取神门、通里、灵道诸穴。

脾病:泄泻、下痢、腹痛、腹胀可取公孙、大横、腹哀、三阴交诸穴。

肾病:遗精、遗尿、阳痿、水肿可取复溜、照海、太溪、然谷诸穴。

肝病:胁痛、黄疸、疝气可取太冲、行间、大敦、期门、章门诸穴。

心包病:心痛、心烦、吐血、癲痫可取劳宫、大陵、内关、间使诸穴。

胃病:疼痛、呕吐、胀闷、消化不良、呃逆、反胃、喳膈可取足三里、上巨虚、内庭、梁门诸穴。

膀胱病:遗尿、小便不通可取膀胱俞、肾俞、气海俞、关元俞诸穴。

胆病:肋胁痛、黄疸、胆结石可取日月、京门、渊腋、阳陵泉、丘虚诸穴。

三焦病:肋胁疼痛、瘿瘤可取外关、支沟天井诸穴。

大肠病:肠鸣、腹痛、小便不利可取曲池、温溜、下廉、合谷、上巨虚诸穴。

小肠病:少腹痛、小便不利可取少泽、后溪、小海诸穴。

任脉病:七疝、白带、症瘕可取曲骨、中极、关元、气海诸穴。

督脉病:脊强、反折可取大椎、腰阳关、筋缩、命门诸穴。

二十一、一经连用和数经互用配穴法

1.“一经连用法”是在同一经脉的上下连续取穴;“数经互用法”是在同一部位采用数经的穴位进行治疗。此法多用于四肢痿痹等病。

一经连用法:取肩髃、曲池、合谷或肩髎、天井、外关,治上肢痿痹;取环跳、阳陵泉、绝骨或髀关、阴市、足三里,治下肢痿痹;取地仓、颊车、下关,治口眼㖞斜;取大椎、至阳、筋缩、腰阳关、腰俞、长强,治破伤风;取中睆、建里、水分、气海、中极,治水肿腹胀;取肾俞、委中、承山、昆仑,治腰背疼痛等。

2.数经互用法:取阳池、阳溪、大陵、中泉,治腕关节痛:取曲池、小海、天井、少海,治肘关节痛;取肩髎、肩髃、臑俞、云门,治肩关节痛;取髀关、承扶、环跳,治髖关节痛;取膝眼、曲泉、委中、阳关(髖骨),治膝关节痛;取解溪、商丘、昆仑、丘虚,治踝关节痛。取气海、关元、中极、曲骨足三里、三阴交或取关元、水道、子宫维宫大敦、曲泉(以上两组排针穴位),治疗子官下垂等。

二十二、手三阳经下合穴配穴法

手三阳经的下合穴,即“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于巨虚下廉,三焦合于委阳。”根据《内经》“合洽内腑”的原则按照疾病所属的内脏不同,而取其相关的下合穴治疗。

大肠病:肠鸣、腹痛、泄泻、痢疾、肠痈(阑尾炎)等症,可取上巨虚治之。

小肠病:少腹疼痛、小便短赤或不利等症可取下巨虚治之。

三焦病:气机不畅、水道不利、小便癃闭等症,可取委阳治之。

二十三、脏象配穴法

本法是根据经络学说(经络所通,主治所及)与脏象学说而进行配穴治疗的如肝藏血,开窍于目。倘肝血不足,视物昏糊者。可取肝俞、行间以轻刺重灸;反之,肝火上炎,日赤肿痛者,可取肝俞、光明以针刺泻法或出血。

又如肾藏精,开窍于耳。肾虚耳鸣、耳聋者,可取肾俞、大溪针灸之脚主皮毛,开窍于鼻。外感风寒,鼻塞、无汗者,可取肺俞、列缺针灸之。

心主血,开窍于舌。心火上炎,舌部生疮者。可取心俞、少府针刺之。

脾主肌肉,开窍于口。脾虚湿困,消化不良,口淡无味者,可取脾俞、公孙针灸之。

二十四、对症取穴法

根据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来选用穴位。

如:咳嗽取肺俞、太渊;痰多取丰隆、脾俞;气喘灸膻中、喘息;咳血针鱼际、尺泽;肺结核灸魄户、膏肓等。

妇人崩漏灸隐白,针三阴交;白带取带脉、白环俞;痛经取气海、血海、三阴交、次髎等。

男子遗精取气海、三阴交、肾俞、志室;滑精取关元、精宫、肾俞、会阴;阳痿取关元、足三里、命门肾俞、三阴交,针灸之。

他如:心悸取内关、神门;流涎取承浆、颊车、合谷;昏迷取人中、十宣、涌泉;发热取大椎、曲池、合谷;嘶哑取扶突、间使、合谷;皮肤搔痒取池、血海(百虫窠)、三阴交等。

二十五、辨证取穴法

本法是根据疾病发生的病因病机而进行辨证取穴的如:外邪犯表、肺失宣降证,则取风池、风门、列缺、曲池、合谷诸穴,以宣肺解表;肝郁气滞证,则取肝俞、章门行间、支沟、阳陵泉诸穴,以疏肝理气;肝胆郁热证,则取肝俞、行间、大敦、阳陵泉、丘虚、足临泣、至阳诸穴,以清泄肝胆;心神不守证,则取心俞、神门、少府、郄门、三阴交、间使诸穴,以养心安神;脾胃虚寒证,则取脾俞、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诸穴,以温中健脾;中气不足、脾气下陷证,则取脾俞、中脘、足三里、膻中、气海、百会诸穴,以补中益气;肾阳亏虚证,则取肾俞、命门、志室、关元气海、然谷诸穴,以温补肾阳;混热积滞大肠之下痢证,则取天枢、上巨虚、足三里、关元、中膂俞、会阳诸穴,以清肠止痢;热结下焦之淋证,则取小肠俞、太溪、小海、阴陵泉、京骨诸穴,以泄热通淋;心肾不交证,则取心俞肾俞、照海、太溪、神门、通里诸穴,以交通心肾;肝阳上亢证,则取风池、太冲、阳陵泉、三阴交、太溪诸穴,以平肝潜阳。

针灸配穴规律(4)

针灸配穴规律(4)

微信扫一扫

针灸配穴规律(4)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培医。

微信:18618281678 入群免费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针灸   小海   然谷   阳关   阳陵泉   太溪   委中   鱼际   列缺   曲池   太冲   气海   行间   命门   经络   规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