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原则:补虚泻实

针灸治疗原则:补虚泻实


上期:针灸治疗原则:治神守气

补虚泻实即扶正祛邪。《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其中,“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有余。补虚就是扶助正气,泻实就是祛除邪气。疾病有虚实,针灸分补泻,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菀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灵枢·经脉》亦言:“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一)虚则补之

“虚则实之”“虚则补之”,意即治疗虚证用补法,适用于治疗各种虚弱性病证,如精神倦怠,肢软乏力,心悸气短,语声低微,自汗盗汗,面色苍白,形体消瘦,大便溏泄,遗尿或尿频,或肌肉萎缩,肢体瘫痪等。

临床上应用补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针灸方法的选择,针和灸皆可补可泻,但两者比较而言,针偏于泻,灸偏于补,故凡虚证(除阴虚外)皆可加灸。二是针灸补泻手法的选择,虚证当用补法:偏于阳虚→气虚,针用补法,或用灸补法;偏于阴虚→血虚,针用补法,血虚也可用灸补法,但阴虚一般不宜用灸法;阴阳两虚则灸补为上,如《灵枢·官能》所言:“阴阳皆虚,火自当之。”此外,《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灵枢·终始》也说:“如此者弗灸。”指出对六部脉小→阴阳营卫气血皆严重不足的病证,针灸并非最好的治疗手段,当首先用甘味药物补益脾胃,以化生营卫气血,待营卫气血相对充足后再施以针灸。三是选用偏补的穴位,常取下腹部穴位,如神阙→气海→关元,及其他穴性偏补的穴位,如足三里→膏肓→命门→太溪等穴,对五脏虚证多用相应的背俞穴和原穴,也可用五输穴的生克补泻法选取相应的穴位。

(二)陷下则灸之

“陷下则灸之”之“陷下”,《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本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指脉象,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此之“陷下”主要指脉象沉伏。对于《灵枢·禁服》所记载的“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唐代王冰注曰:“脉虚气少,故陷下也。”明代张介宾注曰:“沉伏不起也。”故脉之“陷下”主要见于血寒或气虚之证。二是指穴位,如《灵枢·经脉》说:“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意思是说实证在相应的穴位可见隆起,虚证在相应的穴位可见下陷。

“陷下则灸之”本意是说对脉象沉伏不起,或穴位处有凹陷者皆宜用灸法。其内在的病机是血寒,或经气亏虚。临床常见脾虚者多在脾俞→足三里有凹陷或按之虚软;肾虚者多在肾俞→太溪有凹陷或按之虚软;元气不足者多在气海→关元有凹陷或按之虚软;清阳不升者多在百会有凹陷。临床上,此类病证都可以用灸法治疗。

(三)实则泻之

“满则泻之”“盛则泻之”“邪盛则虚之”意即实证用泻法,适用于邪气盛的病证(实证),如胸闷→腹胀→便结→尿闭→高热→中暑→神昏→惊厥→抽搐,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剧痛等。

临床上用泻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针灸方法的选择,一般多针少灸,或不灸,除毫针外,三棱针→皮肤针也较为常用。二是针刺补泻手法的选择,实证当用泻法。《灵枢·寿夭刚柔》说:“有刺营者,有刺卫者……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所以对病在卫分的实证多用毫针浅刺出气,对病在营血的实证则必须刺后出血,以泻血分之邪。三是选用偏泻的穴位,多选用四肢末端和头面部的穴位,如十二井穴→十宣→水沟→耳尖→太阳等。

(四)菀陈则除之

“菀”同“瘀”,即瘀结→瘀滞之意。“陈”即“陈旧”,引申为时间长久,久病。“菀陈则除之”意即络脉瘀阻之类的病证用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适用于病久入络,及跌仆损伤→毒蛇咬伤→丹毒→腱鞘囊肿等病证。

临床上运用刺血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针具的选择,一般多用三棱针或皮肤针,也可刺血后加拔罐。二是穴位的选择,一般多选局部络脉瘀阻处或反应点,及尺泽→委中→十二井→十宣等,如治疗痹证日久入络者,《灵枢·寿夭刚柔》说:“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再如痔疮,可挑刺腰骶部的反应点出血。

(五)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不盛不虚”,《内经》的本意是指人迎脉与寸口脉大小相等(《内经》多以人迎脉和寸口脉大小的不同判别病在何经),说明其病与其他经脉无关,病在本经,如《灵枢·禁服》:“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难经·六十九难》曰:“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所以“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并不是指病证本身无虚实,而是指本经自病,不涉及其他的经络或脏腑而言。本经自病,自当取本经穴。

临床上应用“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如何辨病在本经,《内经》所记载的通过对比人迎脉→寸口脉大小的不同来辨别病在何经的方法已较少使用,但仍有深入研究的价值,现在临床一般根据经脉的循行及“是主……所生病”“是动则病”来判定病在何经,可参见《经络腧穴学》。二是针刺补泻手法的选择,一般可用平补平泻手法。三是穴位的选取,一般以五输穴和原穴最为常用。

补虚泻实既是针灸治疗原则,又是针灸治病的重要方法,《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无实无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说:“补泻反则病益笃。”都明确指出补泻不可误用,勿犯虚虚实实之戒。对虚实夹杂或本虚标实之证,针灸应补泻兼施。


延伸阅读:

中医针灸入门之针灸的基本手法


微信服务号:培医; 微信订阅号:岐黄明师大讲堂

本文由培医教育(tcmedu)整理发表,关注我们,学习更多中医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针灸   太溪   毫针   气海   脉象   脏腑   内经   邪气   经脉   穴位   虚实   实证   气血   阴阳   手法   原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