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头痛辩证要点及治疗方法

面痛

面痛是以眼、面颊部出现放射性、烧灼样抽掣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又称“面风痛”“面颊痛”。本病多发于40岁以上,女性多见,以右侧面部为主(占60%左右)。

面痛的发生常与外感邪气、外伤、情志不调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面部,与手足三阳经、足厥阴肝经有密切关系。基本病机是面部经络气血阻滞,不通则痛。无论是外感邪气,还是情志内伤→久病或外伤成瘀,导致面部经络气血痹阻,经脉不通,均可产生面痛。

西医学中,面痛多见于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中,上→下颌支同时发病者最多。

【辨证要点】

主症 面部疼痛突然发作,呈闪电样→刀割样→针刺样→电灼样剧烈疼痛,持续数秒到数分钟。痛时面部肌肉抽搐,伴面部潮红→流泪→流涎→流涕等,常因说话→吞咽→刷牙→洗脸→冷刺激→情绪变化等诱发。发作次数不定,间歇期无症状。

眼部痛:面痛表现为眼部呈电灼样疼痛,属足太阳经病证。

上颌→下颌部痛:面痛表现为上颌→下颌部电击样疼痛,属手→足阳明和手太阳经病证。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通经活络,祛风止痛。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四白 下关 地仓 合谷 内庭 太冲

配穴 眼部疼痛配攒竹→阳白;上颌部疼痛配巨髎→颧髎;下颌部疼痛配承浆→颊车。

方义 四白→下关→地仓,疏通面部经络。合谷→太冲分属手阳明→足厥阴经,两经均循行于面部,两穴相配为“四关”穴,可祛风通络止痛;内庭为足阳明经荥穴,与面部腧穴相配,疏通阳明经气血。

操作 毫针泻法。针刺时宜先取远端穴,用重刺激手法,局部穴宜深刺→久留针。

2.其他治疗

(1)耳针 取面颊→颌→额→神门。毫针刺法,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2)拔罐 取颊车→地仓→颧髎。用三棱针点刺后拔罐。适用于气血瘀滞型面痛。

(3)皮内针 在面部寻找扳机点,将揿针刺入,外以胶布固定,埋藏2~3日,更换揿针。

【按语】

1.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是一种顽固难治之证,针刺有较好的止痛效果。对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要查明原因,采取适当措施。

2.患者应起居有规律,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情绪过激→精神紧张。

【文献摘录】

1.《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攒竹→龈交→玉枕,主面赤→颊中痛。

2.《针灸资生经·第六》:中渚,主颞颥痛→颔颅热痛→面赤。

3.《针灸大全·卷之四》:两眉角痛不已……攒竹二穴,阳白二穴,印堂一穴(两眉中间),合谷二穴,头维二穴。

针灸治疗头痛辩证要点及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头痛辩证要点及治疗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下关   毫针   内庭   太冲   上颌   外感   下颌   邪气   经络   针刺   面颊   气血   针灸   眼部   面部   头痛   要点   疼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