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半表半里部之炙甘草汤证之第177条

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半表半里部之炙甘草汤证之第177条


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半表半里部之炙甘草汤证之第177条


中部病辩证

一、少阳病

二、少阴病

3、炙甘草汤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心动悸,《玉函》作“心中惊悸”。

脉有歇止者,名结代,说在下条。心动悸,即西医所谓心悸亢进也。心悸亢进之原因不一,本条证,则因血液虚少,血压有低落之可能,心脏起代偿性搏动兴奋,故一方面自觉心悸亢进,一方面因血液不能充盈其脉管,心房虽大起大落,其搏动不能依次传达于桡骨动脉,故脉有结代也。

《金鉴》云:心动悸者,谓心下筑筑惕惕然,动而不自安也。若因汗下者多虚,不因汗下者多热,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属饮,厥而下利者属寒。今病伤寒,不因汗下,而心动悸,又无饮、热、寒、虚之证,但据结代不足之阴脉,即主以炙甘草汤者,以其人平日血气衰微,不任寒邪,故脉不能续行也。此时虽有伤寒之表未罢,亦在所不顾,总以补中、生血、复脉为急,通行营卫为主也。

元坚云:脉结代,不是二脉兼见,要不过歇止之谓。成氏曰:“心中悸动,知真气内虚也。”汪氏曰:“悸,心动也。心中动悸,则知营血内虚,真气已馁,而藏神不宁也。”并是以悸为心动之悸,与《金鉴》不同。《金鉴》心下筑筑云云,心下字不妥,当是虚里膻中动筑。张氏《类经》论虚里跳动,以纯甘壮水之剂填补真阴,其说甚精,足以发此方之理,宜参。

渊雷案:

本论及《要略》凡称心下者,皆指胸骨剑突下胃及肝之部位。炙甘草汤证之心动悸,则在肋骨内左乳下,是当曰虚里膻中,不当曰心下也。虚里者,胃之大络,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见《素问•平人气象论》,正是心尖搏动之处。膻中,本两乳中间之穴名,通常以指胸中。虚里膻中动筑,乃心脏及大动脉之搏动显著于外,若同时有结代之脉,即为炙甘草汤之腹候也。

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麻仁,成本作“麻子仁”,盖古本如此。大枣,《玉函》、成本作“十二枚”。

雉间焕云:炙甘草汤,治行动如常,而其脉结代,心中动悸,如有惊惕者,非此方不能治之。

方舆輗云:此仲景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之圣方也。孙真人用之以治虚劳,王刺史用之以治肺痿,凡仲景诸方,通变如此。然此方之妙用,在于脉结代,故一名复脉汤。不论何病,但脉结代者,当先用此方,析言之,则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结脉也。结者,止而即还,不失至数,但稍有间歇耳。代者,止而不还,断而复动,此绝彼来,相代之义也。二者相似而少异,然治方则唯此一方,故结代连称。此脉,大病得之,可畏殊甚,又平人有时时见此脉者,此则无害,亦不须服药也。昔人有曰:“有病见之难治,若气逆得之则无忧。”确言也。此汤,《金匮》引《千金翼》,今阅《翼》,标复脉汤。注云:仲景名炙甘草汤,盖后世调血气,补虚劳不足诸方,似多出于此方也。

《餐英馆治疗杂话》炙甘草汤诀云:治痫症,此方主之。老人虚人,津液枯,大便秘者,此汤主之。

《方函口诀》云:此方以心动悸为目的。凡心脏之血不足,则气管(案:实非气管,乃心尖或大动脉耳)动摇而悸,心脏之血不能激动血脉,时或间歇,则脉结代。此方滋养心脏之血,润流脉路,是以不但治动悸,即人迎边血脉凝滞,气急促迫者,亦效,是余数年之经验也。

汤本氏云:脉结代、心动悸者,有阴阳虚实之别,故非确认为阳虚证(案:谓阳证、虚证也。依中土通例,则当云阴虚证),则不得妄用本方。余屡用桃核承气汤治此证,当注意焉。本方系桂枝去芍药汤加味,故腹诊亦颇相似。惟此方以地黄为主药,故有脐下不仁、烦热之证,且心尖及腹部大动脉之悸动亢进,与彼为异耳。

柯氏《方论》云:仲景凡于不足之脉,阴弱者用芍药以益阴,阳虚者用桂枝以通阳,甚则加人参以生脉。此以中虚、脉结代,用生地黄为君,麦冬为臣,峻补真阴者。然地黄、麦冬,味虽甘而气则寒,非发陈蕃秀之品,必得人参、桂枝,以通阳脉,生姜、大枣,以和营卫,阿胶补血,甘草之缓,不使速下,清酒之猛,捷于上行,内外调和,悸可宁而脉可复矣。酒七升,水八升,只取三升者,久煎之则气不峻,此虚家用酒之法,且知地黄、麦冬,得洒则良。此证当用酸枣仁,肺痿用麻子仁可也。如无真阿胶,以龟板胶代之。

丹波氏云:案《名医别录》,甘草,通经脉,利而气。《证类本草》、《伤寒类要》治伤寒心悸、脉结代者,甘草二两,水三升,煮一半,服七合,日一服。由是观之,心悸、脉结代专主甘草,乃是取乎通经脉、利血气,此所以命方曰炙甘草汤也,诸家厝而不释者,何?

元坚云:素常上焦液乏而不能任邪者,主炙甘草汤以滋养之。此方,《金匮》附方载治虚劳,又治肺痿,俱足见其润养之功。且经中药之浓煮者,莫如本汤及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岂陶氏所谓补汤欲熟之义欤?

《卫生宝鉴》云:许伯威五旬有四,中气本衰,病伤寒八九日,医者见其热甚,以凉剂下之,又食梨三四枚,伤脾胃,四肢冷,时昏愦,请予治之。诊其脉,动而中止,有时自还,乃结脉也,亦心动悸,吃噫不绝,色青黄,精神减少,目不欲开,蜷卧恶人语。予以炙甘草汤治之。减生地黄,恐损阳气,到一两,服之不效。再于市铺选尝气味厚者,再煎服之,其病减半,再服而愈。凡药,昆虫草木,生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性味少异。失其时,气味不全。又况新陈不同,精粗不等,倘不择用,用之不效,医之过也。

《橘窗书影》云:御金改役后藤吉次郎母,年四十余。伤寒后,心中动悸甚,时时迫咽喉而少气(案:元坚云“上焦液乏”、浅田云“人迎边血脉凝滞”,与此合参,自能会悟),咽喉之外,壅肿如肉瘤,脉虛数,身体羸瘦如枯柴,腹内虚软,如欲贴背,饮食不进。其父龟山医员上月元琇,延余议方。余曰:“舍炙甘草汤加桔梗,无适方也。元琇大服,连服其方,数旬而动悸渐安,肌肉大生,咽喉壅肿自然减除,气息宽快,得闲步。后舆去奥州弘前,其体更健云。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甘草   之义   生地黄   虚劳   伤寒论   桂枝   麦冬   心尖   大动脉   地黄   阿胶   芍药   伤寒   人参   心动   心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