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放、下乡、告老还乡、解甲归田城市的缓冲区——农村

下放、下乡、告老还乡、解甲归田城市的缓冲区——农村

农田

农村伴随人类一路走来并永不停歇地养育着所有人的地方,简单纯朴但活力永存,我们的祖辈们都是在那生活长大,一代代传承到了今天,有很多它养育的后代们进入了灯红酒绿的繁华城市。当城市生产生活发生波动时,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起“回”农村,农村是城市的衣食父母,也是城市的缓冲区,城市前进时有时想歇歇脚时就想起了农村这个带有弹性的广大区域。它可以使人们在这做一下短暂的停留,然后又重新振作起来踏入到城市的紧张节奏的洪流中去。

下放、下乡、告老还乡、解甲归田城市的缓冲区——农村

用牲畜犁地


告老还乡,我们在历史影视剧中经常能够听到一句台词,告老还乡,在朝廷供职多年以后,由于年事已高,不能很好地效力于朝廷了,就会自觉地提出回乡的请求,很多时候都是皇上给赐封一些钱财银两,从此回乡逸养千年。带兵打仗者因种种原因不能再继续干了,为了消除思想上的顾虑,把铠甲卸掉,回到老家农村去种田,这种结局对于带兵者来说是非常好的。

下乡,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遇到自然灾害等原因,城市国家建设中很多项目相继停缓建或者下马,产生了一大批富余人员,国家采取了“下放”到农村去的方法,把部分干部、知识分子和职工,下放到了农村,让他们同生产队社员们一起劳动,给他们记工分、分口粮,有效地解决了当时的困难。到了大小三线建设开始以后,又从农村有计划地招收很多年轻人走上了工作岗位,当然被招者很多都不是当时的下放人员。

下放、下乡、告老还乡、解甲归田城市的缓冲区——农村

知青宣传画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随后不久又出现了声势浩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运动,把这些年轻人称为“知青”。使全国数以千万计的城里的青年昂首走进了广阔的农村。到处墙上写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宣传标语,给人以鼓励和体验农村生活的勇气,从而使大家很快就融入到农村及农村的生产生活中去了,那个时代的农村基础设施还很落后,生产方式还是沿用着以人力为主,可借助的外力就是牲畜,更多的体力活主要还是要人去亲自完成的。因此那些知青对当年的下乡经历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

新农村,现在的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很多,以牲畜代人力的方式在很多地方已经消失了,土地也因为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划分给了各家各户了,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种地已经不是农民的唯一职业了,他们已经从事了国民经济的很多行业,但是这些农民不论现在干什么,但他们的身份始终是农民,回农村去是很自然的现象。对于那些因工作把户口从农村中转出的人们来说,农村已经成了回不去的地方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告老还乡   解甲归田   农村   知识青年   城市   上山下乡   缓冲区   知青   牲畜   回乡   朝廷   年轻人   农民   原因   人力   人员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