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关生产队的一些记忆

最近经常看到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生产生活的一些描述,有些持肯定的态度,也有抱怨和批评,用我们的记忆来还原一下曾经的实际情况。

农村各方面基础比较薄弱,基础设施不成体系,粮食产量比较低,国家不可能对农村进行过多的投资,对于农村来说首先要保证所有人员都能够有饭吃,同时农民还要承担更多的国家建设任务,当时国家积累比较少,也就是说底子特别薄,只能是把大家组织起来统一劳动以达到人人都有最基本的生活来源的目的。形成以原来乡镇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人民公社下组成若干个生产大队,大队下再组成若干个生产小队,生产小队为最小的生产组织单位,生产小队具体安排所有成员的日常劳动。这样农业方面就形成了公社、大队、小队的三级管理模式。

农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关生产队的一些记忆

生产队队部

生产队作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应该是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的。生产队成立之初可以说是一无所有,由所有加入到生产队的成员们把自己的一些生产工具、牲畜等都拿来用于生产队开展各项生产活动。农民在这个时候给予了一个特定的历史名称叫“社员”,社员在干部的带领下从事各项工作。

生产队组织形式,生产队由队长、副队长、妇女队长、会计、出纳、保管等干部组成,这些干部不但要组织好社员们的农业生产劳动,同时还必须完成国家交给的一些临时性的工作,比如派一些年轻的青年人参加民兵组织,每一个生产队有几名民兵战士,一个大队可以组成一个民兵排或连。其中不乏有人要担当民兵干部,管理民兵的训练工作。不管是常设干部还是特殊需要的临时干部,没有一个是完全脱产的,他们只是可以得到一部分处理业务的工分而已。

农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关生产队的一些记忆

耕牛


兴修自己田地里的水利设施、平整土地、打机井、修建生产道路等都是在不耽误粮食、棉花、蔬菜种植和相关牲畜养殖的前提下开展的。接到国家建设任务之后,生产队干部就必须组织人员参与其中,外出到异地他乡干工程是经常的事。

农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关生产队的一些记忆

打机井

生产队所承接的国家建设任务或自主所找到的劳务工作(当时称为副业)或多或少都是有一点盈收的。同时购粮部分和农副产品也是可以为生产队创造一定收入的。随着年复一年劳动成果的积淀,农业生产条件越来越好,耕地基本上都具备灌溉的条件,当时流行一句话“水车日夜转,不靠天吃饭”,这句话实际上凝聚了社员很多的劳动付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生产队   生产大队   机井   农村   人民公社   民兵   社员   牲畜   小队   大队   队长   干部   记忆   组织   国家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