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对”“赶考对”光耀史册、影响深远

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非常喜欢读史,善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以古喻今、为我所用。发生在抗战胜利前的“窑洞对”、新中国成立前的“赶考对”,至今读来,仍觉得振聋发聩、言犹在耳。

“窑洞对”“赶考对”光耀史册、影响深远

1945年7月4日下午,毛泽东邀请著名教育家黄炎培等人到他住的窑洞作客。

毛泽东问黄炎培来延安考察有何感想?黄炎培坦然答道:“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起之时,都是艰难困苦、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力求从万死中觅取一生,因而无不显得生气勃勃、气象一新。及至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也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一部历史,或政怠宦成,或人亡政息,或求荣取辱,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显然,黄炎培先生这段话的意思是问,中国共产党能跳出这个周期律吗?

对黄炎培的坦诚直言,毛泽东当即非常自信地回答:“我们共产党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窑洞对”“赶考对”光耀史册、影响深远

黄炎培十分赞同毛泽东的观点。事后,他写道:“我想:这话是对的。只有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一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用民主来打破这个周期律,怕是有效的。”

这就是著名的“延安窑洞对话”。在这一对话中,黄炎培不仅表达了对数千年来政权兴亡更替历史规律的深入了解,也表示了对共产党执掌政权后可能发生的变化的担忧。而毛泽东表现出的以民主理念跳出历史兴亡周期律的自信,对于当时的很多人,包括黄炎培这样的名士来说,的确深受鼓舞。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历程证明,只有切实坚持毛泽东当年提出的“法宝”,真正地奉行民主和法治,接受人民监督,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才能厚植民意基础、汇聚民智民力,才能实现长治久安、人民安康、社会安定。

“窑洞对”“赶考对”光耀史册、影响深远


1949年3月23日,同样是历史上难忘的一天。这天,毛主席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从西柏坡启程,前往北平。

前一天晚上,毛主席因批阅文件,直到凌晨三四点钟才上床睡觉。3月23日这天上午10点多,毛主席走出屋子,和周恩来等中央领导见面,准备出发。

有人问毛泽东:“主席,路途很远,您只睡四五个小时的觉,行吗?”

毛主席精神焕发,兴致勃勃地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

周恩来也笑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

毛泽东若有所思,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窑洞对”“赶考对”光耀史册、影响深远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赶考对”。从这一简洁而又深邃的对答中,既可以窥见毛泽东浓厚的“李自成情结”,也反映出新中国领导人深刻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

李自成率部进入京城后,起义军将军居功自傲、贪图安逸,并且中饱私囊、败坏军纪,导致士气瓦解,占领北京仅仅42天便被清军赶出京城,从此一败涂地。为此,毛泽东多次告诫全党,“我们不当李自成”。

如今,经典的“窑洞对” “赶考对”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至今读来,仍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中,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窑洞对”“赶考对”光耀史册、影响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窑洞   西柏坡   北平   人亡政息   周恩来   周期律   延安   中国共产党   京城   兴亡   史册   深远   政权   共产党   民主   光耀   著名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