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五常”:封建伦理,影响深远

“三纲五常”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伦理准则。“纲”意为总绳、纲领;“常”意为永恒不变。“三纲”,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这五种精神信念与行为规范。

“三纲五常”:封建伦理,影响深远

“三纲”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并经历了逐步发展的过程。“三纲”首先由战国后期韩国人、法家著名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 韩非子的论述,着力强调了关乎社会和谐稳定至关重要的君臣、父子、夫妻关系,但将相互关系完全对立起来,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仆、控驭思想。后来,孔子、孟子认为,三者关系是双向的、平等的甚至相互依存的。孔子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而孟子则认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孔、孟的主张,体现了儒家强调以亲情和仁义维持社会和谐关系的思想。

“三纲五常”:封建伦理,影响深远

后来,为迎合政治需要,封建统治阶级将其上升为最高伦理准则,成为统驭中国社会思想两千余年的“王道三纲”。“三纲”虽然打着儒家的旗号,但与孔孟之学相去甚远。朱熹曾说“自孟子之后真孔学即失传”,这表明后来在中国社会占据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学说相较于儒学创始时期孔孟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异。

“三纲五常”:封建伦理,影响深远

“五常”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最早出自董仲舒《天人三策》:“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 意思是说:“仁爱、道义、知礼、智慧、诚信五个处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五常”观念的提出,比“三纲”早很多,也有着比“三纲”更为广泛的适应范围,是华夏文化的优秀传统、中国历史上广为认同的德行规范,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三纲五常”:封建伦理,影响深远

东汉后期的经学家马融首次并提连称“三纲五常”之说,意味着封建思想家把封建纲纪及其坚持的道德原则融为了一体,从而形成了完整的政治伦理道德体系。

“三纲五常”虽然有封建思想的局限性,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时至今日,仍有其现实意义:一方面其强调了不同社会关系的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另一方面也明确了维护良好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关系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辩证地汲取其营养、吸收其精华,将更加有助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

“三纲五常”:封建伦理,影响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董仲舒   韩非子   封建   伦理   孟子   寇仇   儒家   犬马   纲纪   孔子   深远   父子   后期   思想   关系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