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可以为尧舜”:明心见性,即为圣贤

“人皆可以为尧舜”,语出《孟子·告子下》:“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 ” 意思是:“曹交问孟子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这样的圣人吗?’ 孟子说:’是的。’ ” 这是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而提出的劝勉人人向善的论说。

“人皆可以为尧舜”:明心见性,即为圣贤

孟府门匾

孟子倡言,尧舜之道,“亦为之而已矣”,也就是说,圣贤之道,并没有什么高深莫测之处,只要去做就是了。“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意思是说:“我们穿着圣人的衣服,诵读圣人的著作,践行圣人的行为方式,早已经成为圣人了。”

孟子认为,“众人”与“圣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于“圣人”保持了本心,因而可以向善而为,“众人”则在不同的程度上丧失了本心,才与“圣人”之间产生了差距,但是只要“众人”收回本心,行尧舜之道,自可以成为“圣人”。

“人皆可以为尧舜”:明心见性,即为圣贤

孟庙庙门

孟子的这一命题不仅阐释了关于人生修养的深刻认识,实质上还表达了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孟子的这一论点长期为儒家学者所疏忽,但却在佛教的禅宗得到了继承。在禅宗观念里,人人心中都有佛性,只要“明心见性”,就可“立地成佛”。这与孟子的前述表达如出一辙,只不过是因为学说宗派的不同,一者为圣,一者为佛。

到了宋代,儒家学者开始重视起孟子的人性论。南宋著名教育家、宋明理学创始人陆九渊说:“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人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是如此。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意思是说,“人心”事关重大,千百年来情同一理,只要将这种先天的良知良能发挥出来,就可以领悟真谛,就可以做到“尽我之心,便与天同”。明代阳明心学创始人王守仁则将此阐说为“人心一点灵明”,这“一点灵明”就是“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依据。

“人皆可以为尧舜”:明心见性,即为圣贤

领悟真谛

“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最大意义在于拉近了“众人”与“圣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给予后来者的自励而为创设了思想前提。只要我们一心一意向圣贤学习,人人皆可以成为圣贤。(根据《国学知识全知道》内容整理)

“人皆可以为尧舜”:明心见性,即为圣贤

王阳明--知与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尧舜   圣贤   良知良能   孟子   门匾   儒家   灵明   人性论   明心见性   本心   人心   禅宗   圣人   真谛   创始人   学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