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的他是长跑健将,为何会得胃癌?

36岁的小李是一位胃癌患者,近日来长沙市第三医院肿瘤科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2018年10月,他因为胃部胀痛半月,去医院检查,医生安排他做一个胃镜,没想到竟然确诊为胃癌,同时合并幽门螺杆菌阳性。这个结果就像晴天霹雳,把他惊呆了。

因为他是一位生活方式非常规律的小伙子,从不抽烟喝酒,也不吃哪些垃圾食品,经常体育锻炼,跑个5km都轻轻松松,家族里也没有癌症病人。

医生再次追问他,以前有没有做过幽门螺杆菌检查,他回想起5年前曾经在一个体检中心做过检查,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当时未引起重视,未予以治疗及复查。只是很久以来,经常觉得胃部有不适感。

并且,他回忆起学生时代,经常在外面聚餐,不排除那个时候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因此医生告诉他 ,他的胃癌不排除和这个原因相关。后来,他做了胃癌根治术,术后予以了化疗治疗,目前病情稳定。

一、什么是幽门螺杆菌?

简称H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该细菌生存能力极强,能够在强酸性环境中生存,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能够在胃里面生存的细菌。

由于我国的共餐习惯,大家都是通吃围桌,很少使用公筷,所以感染率较高。

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害

多数感染者并无症状和并发症,但几乎均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亦即幽门螺杆菌胃炎,感染者中约15%-20%发生消化性溃疡,5%-10%发生消化不良,其中约1%发生胃恶性肿瘤[胃癌、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 MALT)瘤]。

因此,根除幽门螺杆菌,非常重要!

三、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

幽门螺杆菌可通过粪口途径,口口途径传播。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粪便中存在幽门螺杆菌,如果污染水源,健康人饮用了含幽门螺杆菌的水,可以被传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口腔中也可能存在细菌,一起吃饭、接吻、使用不洁餐具、母婴传播、唾液传播等都有可能传染幽门螺杆菌。

特别是口对口喂小孩,极容易将幽门螺杆菌传染给小孩。

以前有些地方的农村,老人家喂孩子,很喜欢这个方法。

四、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

目前幽门螺杆菌疫苗还在实验阶段,没有在临床上使用。但是,可通过以下措施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

1.特别要注意用餐卫生。少去不卫生的地方用餐,特别是路边摊,那里的餐具很可能消毒不合格。

2.进餐时尽量使用公筷,千万不要将食物嚼碎了喂小孩吃。餐具要定时消毒,高温可以杀灭幽门螺杆菌,用沸水煮沸10到15分钟即可。

3.个人的生活用品要分开使用,千万不要共用牙刷,碗筷等等。

4.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低盐,清淡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

5.经常锻炼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

五、如何检测及复查幽门螺杆菌呢?

目前幽门螺杆菌的诊断检测方法包括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大类。

侵入性方法需通过内镜获取活组织进行检测,非侵入性方法则不需进行内镜检查。

目前常用的碳13和碳14检查方式很简单,吹口气就能完成。具有无痛苦、灵敏度高、检出率和符合率高的特性,是近年来很受欢迎的一种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方法。

如果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一定要到医院消化科正规治疗,遵从联合用药(三联或四联)、剂量充分、疗程足够(至少1周)的原则,防止不规范治疗导致的耐药株增加。

经过正规治疗,如果一个月后复查结果呈阴性,可视为根除治疗。

一般建议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停药一个月以后进行复查,不要停药后马上复查。

下列因素可导致结果假阴性,应予避免:

1. 受检者在近一个月内使用了抑制HP的药物,如抗生素、铋剂等。

2. 受检者没有空腹,胃中有食物,口服碳14尿素胶囊难以与胃粘膜接触。

3. 受检者在近一周内曾有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史。

4. 另外,孕妇、哺乳期妇女、未成年人不做碳14呼气试验。

另外,哪些人需要根除幽门螺杆菌呢?

下面图二是《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推荐的根除指征。

特别强调的是,胃肿瘤高发区胃萎缩、肠化生发生年龄低,30岁前已有近50%萎缩,在发生前根除治疗更能有效地降低风险,根除后每年约5%再感染,10年会有70%以上的人再感染,定期复查和治疗很重要。

早期胃癌内镜手术切除后、胃癌术后也要定期检查和治疗预防复发。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胃癌的发生,与家族史、居住环境、饮食习惯、慢性胃病、工作压力、精神状况等都可能有关系,幽门螺杆菌只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为有些人当发现自己携带幽门螺杆菌,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成为胃癌的高危患者。所以,建议感染者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消化科正规治疗。

图三为小李的病理报告单。

@湖南医聊@头条健康联盟@今日头条@上海瑞金肿瘤科张俊

36岁的他是长跑健将,为何会得胃癌?36岁的他是长跑健将,为何会得胃癌?36岁的他是长跑健将,为何会得胃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胃癌   感染率   幽门   肿瘤科   健将   胃部   阴性   胃炎   螺杆   长跑   细菌   餐具   正规   小孩   食物   医生   发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