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听力受损,这些小知识你都知道吗?

耳朵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因为有一双正常的耳朵我们才能倾听这个世界的美妙,而听力障碍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社会交往和个人生活质量。据世卫组织发布的统计公报:在全球大约有3.6亿人患有的残疾性听力损失中,成人数量就为3.28亿,占总数的91.1%;儿童数量为3200万,占总数的8.9%。世界上有听力损失的患者之多,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3月3日"世界听力日"来临之际,王府医院耳鼻喉科呼吁大家,保护听力健康,从现在开始!下面为您分享一些关于爱耳护耳的小常识。

预防听力受损,这些小知识你都知道吗?


耳朵有哪些重要功能?


众所周知,耳朵最重要的功能是聆听声音,听觉良好者可以辨别五音、接触到各种语言信息,良好的听觉功能是完成正常语言交流的基础,尤其是对于婴幼儿语言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以外,耳朵内还有一个维持人体平衡的重要器官——前庭器官,一旦这个器官出现障碍,会引起各种眩晕性疾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俗称“耳石症”)、梅尼埃病(俗称“美尼尔氏综合征”)、前庭神经炎等,由此导致剧烈眩晕、耳鸣、恶心呕吐等不适。


耳朵是如何听见声音的?


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各司其职,共同协调完成听觉功能。首先由喇叭状的耳廓收集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并经外耳道(外耳部分)传至鼓膜,完成外耳和中耳交接;声波继续振动鼓膜,通过藏在鼓室内的听骨链,将声音向内传导并放大(中耳部分),经过卵圆窗传至内耳,完成中耳和内耳交接;卵圆窗膜振动,引起内外淋巴液振动,刺激耳蜗毛细胞,毛细胞将机械能转换成电能,并将这种电信号通过耳蜗神经逐级送达听觉中枢,从而产生听觉反应。以上三个部分中的任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均可能导致听力下降。


哪些因素会伤害到我们的耳朵?


1噪声损害:噪声对耳朵的损害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急性噪声损害:接触噪声时间较短,但噪声强度很大,短时间内对耳朵造成急性损伤(如:射击噪声、鞭炮噪声、音箱噪声等)。二是慢性噪声损害:噪声强度不是很大,但接触时间较长,对耳道造成慢性损害(如车间工地噪声、长时间接打手机、长时间在地铁或公交车上听耳机等)。

2耳毒性药物:对于某些特殊敏感人群,部分药物可能会造成耳毒性损害,这类药物主要包括:氨基糖甙类抗菌素、利尿剂、抗疟药、抗恶性肿瘤药物等。目前的医疗技术,可以通过基因检测,将这部分敏感人群筛选出来。

3 耳部外伤及炎症:耳部外伤引起外耳道狭窄或阻塞、鼓膜穿孔、听骨链损伤、甚至内耳损伤等均可引起听力下降、耳鸣甚至眩晕;各种炎症,如外耳道炎累及鼓膜、各种类型中耳炎、内耳细菌及病毒感染,可导致听力减退及耳鸣、眩晕。

4 不良生活习惯:经常熬夜、过度抽烟、长期酗酒(尤其是饮用某些勾兑酒),均可能对内耳功能造成伤害,导致听力减退及耳鸣、眩晕。


不容忽视的慢性噪声性听力损害


慢性噪声性听力损害是指由于长时间受噪声刺激而发生的缓慢、进行性听觉损害,其损害部位在内耳,内耳感受听觉的毛细胞受噪声损伤后不容易再生。

如果长期工作或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环境中,会严重影响听觉并导致其他疾病发生。最常受害的人群包括车间工人、卡车司机、话务员、炮兵以及过度使用耳机听音乐、喜欢去KTV的人群。尤其是目前年轻人喜欢在地铁、公交车等嘈杂的环境中,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看视频等,对耳朵造成的慢性听力损害不容忽视。

慢性噪声性听力损害往往是从高频单个频率开始下降的,如果得到及时休息,部分是可以恢复的。反之就会使听力损害程度逐渐加重甚至使言语频段受累。一旦出现永久性听力损害,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故重点在于预防:(1)远离噪声源。研究表明,离开噪声距离每增加一倍,噪声能减少6分贝。(2)降低音量及减少接触时间。佩戴耳机听音乐者,应当将音量控制在最高音量的60%以下,连续时间不超过60分钟(控制两个“60”原则)。(3)佩戴防护装置。必须在喧闹的环境下工作的人群,需要佩戴耳塞或其他听力保护装置。


常见的耳毒性药物有哪些?


耳毒性药物是指毒副作用主要损害第八对脑神经(位听神经),中毒症状为眩晕、平衡失调和耳鸣、耳聋等的一类药物。目前已知的耳毒性药物有近百种,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抗生素:常用者有氨基甙类抗生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等);

解热镇痛药:乙酰水杨酸、水杨酸钠、非那西丁等;

抗癌药:长春新碱、顺氯氨铂;

抗疟药:奎宁、氯奎等;

袢利尿剂:速尿、利尿酸;

其他:抗肝素化制剂(保兰勃林)、铊化物制剂(反应停)等。

在以上几类药物中,氨基甙类抗生素的耳毒性在临床上最为常见。药物经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局部创面敷用、体腔或椎管注射、中耳滴药等途径,均可对内耳产生毒副作用,孕妇使用该药可经胎盘损害胎儿的听力。早期为明显双耳或单耳高频听力损失,即对4000-8000Hz听力损失,但对低频(语言频率)即125-4000Hz影响不大;自用药到出现耳聋需要一段时间,且还有明显的延迟作用。听力损失在用药停止一段时间后发生,随时间的延长而加重,晚期表现为全频程的听力丧失甚至全聋。


耳鸣、耳聋的中医养生保健常识


1、生活起居有常:要加强起居调摄,顺应四时、调和阴阳,起居有常,劳逸适度。

2、饮食调摄有方:宜食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之品。忌食辛辣香燥、肥甘厚味之品,戒烟、禁酒。肾虚头晕耳鸣者,应多食黑豆、黑芝麻、核桃仁、韭菜、枸杞、桑椹等;肝胆实火上逆者,可多食菊花、玫瑰花、苦瓜、芹菜、茄子、绿豆等。

3、艾灸取穴有道:可选百会、内关、外关、合谷、关元、神阙、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及背部腧穴。


4、按摩保健有操:局部穴位按摩及全身按摩锻炼相结合。取穴:听宫、听会、翳风、风池、风府、百会、太阳、神门、合谷、肾俞、脾俞、胃俞、肝俞、足三里、三阴交等。

5、其他:避免耳部外伤,不要用火柴杆、耳挖勺之类硬物挖耳止痒,防止刺伤耳道及鼓膜,引起感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听骨   听力   外耳   外耳道   内耳   鼓膜   耳部   中耳   毒性   听觉   噪声   药物   耳朵   人群   损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