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河捞面的“九九节”——《话说西单》(八十)


有河捞面的“九九节”——《话说西单》(八十)

图 / 文 占顺

今天又到重阳节了,老一辈管这节气叫 “九九节”。祝所有的老人们都好!

几年前,我也过了六十大寿的门槛,迈入了老年人的行列。真是“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几十年前我们还住在西单的时候,那会儿的我,对什么叫重阳,什么是“九九”都搞不明白,而且也不想搞明白。只知道那会儿的这个时间段里,母亲要缝上一个小厚布口袋,让我给在老家的奶奶寄去一些吃的(包括五斤白面)!

当然也免不了跟我唠叨唠叨,农村老家的老人是怎样过“九九节”的。

上个世纪的中期,农村的生活还是比较艰苦的,特别是地处太行山东麓的革命老区唐县,百姓的生活更是艰苦。农村人们的口粮除了红薯就是棒子(玉米),因为那个年代,小麦不高产,生活在农村里的人们,不种小麦,所以平常就根本见不到白面!

“家里要想吃点面, 还得背着粗布小袋装的红薯干或者老棒子粒,到村里的大碾子上去自己推,用大圆石头上的石头滚子一遍一遍地把红薯干或者干硬的老棒子粒碾碎,还要用箩(筛面的一种家伙)把面一点点筛出来,再背回家!”那时候母亲还生活在农村呢,虽然年轻但没有力气,说碾子上的石滚子简直太沉了,推回一小袋面就累的够呛啊!

农村里的老人们,在“九九节”这天能够吃上碗红薯面的“河捞面条”,那就是最幸福的了。

可是我们哪里知道,这红薯面是没有粘性的,把“河捞床”放在大锅上,压的“河捞面条”煮到锅里就化了。怎么办?还是农村人有办法,剥掉榆树的皮,也晒成树皮干再压成面,吃“河捞面”时再搀和在红薯面中,这样才能保证“河捞面条”煮的不烂。

那时候农村的老人就是这样过“九九节”的。

老早的文人墨客们是说的都挺好:什么吟诗作赋、什么“登高啊!”“赏菊啊!”“辞青啊!”那都是富家人的生活。那流芳千古的名句,对于一个汗珠子掉在地上都摔八瓣的农民怎么能有兴趣来欣赏呢?况且农民们有几个识字的?

那时对于生活在乡下农村里的老人们,天天都住在山沟里,一年四季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用红薯、棒子,用菜来裹腹,甚至落日了,家里连煤油灯都点不起的乡下人,哪有什么雅兴去观景、去赏菊呢?

我想:要说登高赏菊的,这只是当时老人们的期盼吧?!

……

今又重阳,一年一度秋风尽。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今年,我们已经夺取小康社会的全面胜利。

我又想,老一辈人们吃的那红薯面、棒子面和榆树皮面做的“河捞面”,如今应该又成为城里或者农村中久仰的一道美食了吧!

2020年10月23日 重阳节有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唐县   榆树   太行   上个世纪   碾子   滚子   重阳节   白面   棒子   重阳   红薯   面条   小麦   春光   农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