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耳病为什么不只治肾?说说耳与脏腑经络


中医治耳病为什么不只治肾?说说耳与脏腑经络

耳痛,耳鸣、耳聋、眩晕

一提到耳朵不舒服,如耳鸣、耳聋、耳内痛痒、流脓水等,很多人的反应要么是上火了,要么是肾虚了,是这样吗?上火也好,肾虚也好,都只是引起上述症状的部分原因,而不是全部。中医理论讲“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下面就分别说说耳与各脏腑经络的关系。

1.耳与肾——肾开窍于耳、耳为肾之官,司听觉,主平衡。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主藏精,肾之阴液精气上注于耳,则耳窍受养而听觉聪敏。若肾精亏虚、髓海不足,则而窍失养,功能失司,则耳失聪敏,脑转耳鸣。肾为元阳之府,阳虚而失所煦,或肾阳虚而 寒水上泛、亦可致耳鸣、眩晕。肾主骨,肾虚骨弱,耳窍易受邪为患,导致骨质被脓耳邪毒侵蚀。所谓:“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所以治耳要治肾:或滋养肾阴肾精,或温补肾阳肾气。

2.耳与心——心主神明、寄窍于耳(盖心窍本在舌,以舌无窍,寄窍于耳),耳司听觉当受心之主宰。心主血脉,耳为宗脉之所聚,心血上奉,|耳得血养而能听。若心血不足,血脉瘀阻,可致耳鸣耳聋等症;若心火亢盛,可致耳痛、耳痒、耳内生疮、耳流脓;若肾水不足,心肾不交,亦常导致耳鸣耳聋。所以治耳要治心:或清心火,或养心血,或行血脉,或交通心肾。

3.耳与肝胆——(又是这俩兄弟并提,上篇文章讲过了,胆附于肝,肝胆相表里)肝主疏泄,肾开窍于耳,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肝胆之气通于耳(尤其胆脉,足少阳胆经从耳后入耳中,出于耳前,大家有兴趣可以找一下胆经在耳周的循行,绕耳近乎一周)。若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机郁结,则气郁化火,或湿热内生,或外感风热,引动肝胆火热或湿热,上灼或熏蒸于耳,火(湿)热甚则耳窍血肉腐败,则致耳鸣、耳聋、耳眩晕、脓耳等症。所以治耳要治肝胆:或疏肝胆气,或清肝胆热,或滋肝养肝,或镇肝平肝,或散肝胆经脉风热。

4.耳与脾——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主升清降浊,输布水谷精微。脾气健,则清升浊降,审得濡养而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若脾气虚弱,清阳不升,浊阴上逆,则耳窍失养,功能失司,以致耳鸣、耳聋;脾胃受损,运化失调,聚湿生痰,浊阴不降,上犯于耳,壅闭甲窍,则生早郭 痰包、耳闭、脓耳日久不愈等耳病。(据我临床所见,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是突聋和耳眩晕病尤其常见的证型)。所以,治耳要治脾:健脾益气,或升阳举陷。

5.耳与肺——耳为肾之窍,肺为肾之母;肺主气,气行血;“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茏葱,专主乎听"。说明耳与肺的关系比较密切。若外邪犯肺,肺经有病,犯及茏葱,或肺气不足,气不行血,耳络阻滞,则可致耳胀甲闭、听力下降等症。已故中医耳鼻喉国医大师干祖望干老,治疗新发耳鸣、耳聋时就注重宣肺气。所以,治耳要治肺:或补肺气以行血,或宣肺气以散邪。

6.耳与经络——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均与耳有直接联系。其中,经脉循行于耳者有手少阳三焦经(治疗耳病的要穴:耳门、翳风、外关、中渚)、手太阳小肠经(听宫、后溪),手阳明大肠经(合谷),手厥阴心包经(内关),足少阳胆经(风池、完骨、听会、悬颅、曲鬓、风市等),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三里);而手少阴心经(神门)、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太溪)、足太阴脾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八条经脉则有络脉循耳。

中医治耳病为什么不只治肾?说说耳与脏腑经络

耳穴:人体各组织器官都可在耳部找到反射点


中医治耳病为什么不只治肾?说说耳与脏腑经络

循行于耳的经脉

结语:中医治病讲究“审因论治,治病求本”。治疗疾病时,既要辨病(疾病)、辩证(证候)、辨症(症状),还要辨脏腑,辨经络。所以,中医耳病不只是治肾,还要治脾胃,治肝胆,治肺,治心。只有辨清楚了这些,开药下针才能直中疾病要害,从而取得良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脏腑   经络   元阳   宣肺   太阴   心火   脾胃   湿热   经脉   肝胆   听觉   血脉   虚弱   中医   疾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