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自学——当代经方家的杂谈(十五)


我觉得伤寒论注释不是让你一定形成一个标准,现在投机市场派很多人讲课就是把自己注释讲解的当成唯一标准,这种已经严重背离伤寒论的辨证论治,一家有一家的伤寒,没有必要非要让自己成为标准。似乎这种做法可以碾压几千年历史上注家,这种情况要么就是自己认清不了自己,格局有问题,要么就是别有用心,要么真的是自己化忌看不开,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三思。


伤寒经方家杂谈(下)


中医自学——当代经方家的杂谈(十五)


至于火神派,王正龙和江尔逊我觉得可以交互来看,卢家之类的火神派和王正龙都是扶阳,但是作为扶阳是不是偏科太严重了?所以江尔逊的一些思路我们倒是可以去看看。王正龙好像是英年早逝,很多人攻击他是吃附子吃死的,这也片面地说明了他的用辛热之药时候有些偏激,或许过刚易折,不多他对很多重症的思考探索我们可以去借鉴(或许我们懂得扶阳,也要懂得潜龙,这或许是道方给我的一些认知)。卢家的很多东西和龙帅江一样,他们在一些用药上有自己的技巧和家传经验,不是听听他们的“扶阳论坛”就可以的,很多东西是有技巧的,这些技巧就是谋生的饭碗,所以很多外人学火神派也学的懵懵懂懂。在这儿提出江尔逊,是因为都是川派,四川是奇怪的地方,产大热的附子,也有川将军大黄,有黄连贝母这样的特产,所以我想在用药思路上有卢家这样的火神派,还有江尔逊这样用柴胡系引阴出阳的探索,所以给我们更多思路。我觉得如果有偏科,可能有人用桂枝汤系称霸天下,有人用柴胡汤系称霸,那同样有人有少阴偏科,如果以后出个厥阴偏科,那我们对癌症的治疗将更加成熟。

至于学院派,是很多令自学中医矛盾的地方,因为市场派要做到实实在在的成绩才能引起注意,才能实在地赚钱。但是今天的学院派可能太多其他因素的干预或者束缚,很难看到伤寒论实战和临床的东西,看到的都是各个温病派的大谈特谈。其实很多人觉得学院派应该很厉害,但是一旦进入某种模式,创新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相比民国时候的恽铁樵,陆渊雷,张山雷等,他们必须实实在在有自己的东西,才能让自己的创办的学校继续下去,同时他们也有很强的使命感,这是今天很多体制内的学院派所不具备。学院派老一辈是兢兢业业,有自己的使命感但是缺少开创,刘渡舟,胡希恕,李克绍等都有自己的方向。刘渡舟很多人诟病他的医术 ,但是个人觉得,他可能真的想好好做学问,或者这么说,恽铁樵刘渡舟这样的人总有那种做学问的使命感,相比起临床他们更可能在学术上有所成就,所以刘渡舟和李克绍的书都是值得看的,他们把中医的黑话讲给你听,让你知道曾经中医的专业术语是什么。同样李克绍和胡希恕在医案上的用力都值得好好研究。胡希恕偏向日本的皇汉医学,李克绍在很多经方的思路上加入时方的理念,但是这种理念是以伤寒理念来用时方,这是比较难得可贵的地方。


还有像李阳波这样的鬼才,如果说体制内有任应秋,那么江湖之上就有李阳波,李阳波的探索比今天那些自吹能解读伤寒论的各派高出很多,那些大多有江湖游医的虚夸。李阳波试着用术数来解答内经和伤寒论的关系,觉得让人看到了一些惊喜的东西,但是这种东西似乎需要天分和机遇,况且李阳波的术数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建构应该没有完成,所以很多东西显然没有办法传承,但是建议大家去读读,或者是一种开阔思路的方法,或许你读过之后豁然发现张仲景可能真的是这么思考的,把内经体系的东西转化成伤寒论实战的武器,你会豁然感悟,原来这个方子是这么来的,这些比今天鼓吹自己用周易解答了伤寒论的人实在。

还有我觉得不能错过岭南四大家和谭述渠的东西,是因为我们今天的饮食习惯和理念已经比较西化,所以谭述渠当年在新加坡遇到的案例就是比较典型的,这些案例或许让我们明白,很多被广为流传的健康理念对身体的害处,我们颠倒日夜,颠倒四季的饮食习惯,很多东西已经不是中医用药可以解决的,如何让自己符合四季,同时又能让科技为人服务,这个课题不是那么简单的。

无学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时方   方家   火神   中医   伤寒论   偏科   附子   柴胡   学院派   内经   伤寒   使命感   杂谈   当代   思路   理念   东西   技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