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历代创新,无不从“穿凿会通”而来

导读:在中医诊疗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很多的奇特疗法,或者说经典疗法,被大家津津乐道,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些创新性的中医疗法,无不是从“穿凿会通”而来。本篇文章,周医生为你深度解读中医的这些经典疗法。


中医历代创新,无不从“穿凿会通”而来

提壶揭盖法

神奇的提壶揭盖法!

2015年,周医生参加医疗援疆,正巧赶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获赠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纪念品,钢制的茶壶。茶壶的质量特别好,尤其是密闭性,所以每次倒水,都需要把壶盖揭开,水才能顺畅的流出,这个生活经验叫做提壶揭盖法。

在中医学体系中,有一个奇特的治疗方法,即通过使用一些宣肺的药物,来治疗小便不容易排出,或者小便不利的情况。这种通过上调疏通肺气,来达到下治膀胱小便不利问题的方法,被中医界形象的称为提壶揭盖法。

提壶揭盖法,最早的记载见于金元名医朱丹溪,其讲到:“一人小便不利……,此积痰在肺,肺为上焦,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如滴水之器必上窍通而下窍之水出焉”。此后众多名医使用此法,如清代名医张志聪、近代名医赵绍琴等使用该疗法,治愈很多类似的疑难杂症。

从医圣仲景“穿凿会通”理论体系看,肺脏通于膀胱,所以肺脏疾病会影响膀胱,导致膀胱小便的异常,故而通过治疗肺脏,或者说宣肺,可以起到治疗膀胱系统小便不利的作用。

中医历代创新,无不从“穿凿会通”而来

一切创新 皆在穿凿

健脾止泻不简单!

现代我们看到健脾止泻疗法,觉得很正常,但是我们仔细想想,泄泻是肠道,尤其是小肠的问题,和脾脏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要健脾?

既往大家理解健脾止泻,认为中医的脾脏是广义的脾脏,与现代医学所讲的脾脏不一样,其具有消化吸收的功能。其实这种解释是一种无奈之举,是在没有办法厘脾脏和小肠关系的情况下,一时的权宜之计。

从医圣仲景“穿凿会通”理论体系来看,脾脏与小肠相通,二者同属于太阴病体系,故而脾脏功能的异常,会导致小肠的消化吸收出现问题,故而出现慢性腹泻的问题。所以,临床中,我们遇到一些慢性腹泻,尤其是伴有脾脏虚弱的腹泻,要考虑病根在脾脏,而不是小肠,从而有针对性的使用健脾止泻法。

心胆一体,心胆合神,你怎么看?

在中医体系中,一直有着心胆合治的说法,如心胆气虚证、胆郁痰扰证等。

从实体结构的角度讲,《黄帝内经》认为“足少阳之别……,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西医也认为,胆心之间存在反射弧。

从精神调控方面讲,中医认为“心主神明”,而“胆主决断”;在讲“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的同时,又说“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所以,心胆合神,是中医心胆疾病诊疗过程中的一大特色,现代医学研究,抑郁症与胆囊系统有很大关系,也是这个道理。

从医圣仲景“穿凿会通”理论体系来看,心脏与胆囊相通,故而二者在疾病方面会相互影响,我们生活中听到的心虚胆怯、心胆俱裂、提心吊胆等说法,也是一种佐证。

中医历代创新,无不从“穿凿会通”而来

不一样的肾脏体系

肾病与内分泌一个科室,你奇怪吗?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以往去医院看病,肾脏病科和内分泌科,往往是一个科室,究其原因,是肾病与内分泌疾病,都与体内免疫代谢失衡,有一定的关系。

从疾病方面看,肾脏疾病容易出现水肿,而三焦则是水液代谢的通路,故而二者在病理上,具有密切相关性;在中医体系内,很多医家有从三焦辨治肾病的观点,现代有医家进一步提出“斡旋三焦治肾体系”的方法,也获得了很好的疗效,进一步佐证了肾脏与三焦的密切联系。

《难经》的六十六难讲:“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明确指出了肾与三焦之间的密切关系,医圣仲景的“穿凿会通”理论认为,肾脏与三焦相通,故而二者在疾病方面会相互影响。

胃神经官能症,有根源可寻!

生活中,我们会听到一种病,叫做梅核气,即感觉喉咙部位有异物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非常的难受,这就是胃病引起的神经异常感觉;还有部分朋友,胃病之后出现了胸闷的情况,心肺却没有任何问题,这也是胃病导致的神经异常感觉;极少数的胃病朋友,会出现咽喉部堵塞感,食物不能下咽,而喉镜和胃镜却没有见到异物堵塞,这也是胃病导致的神经感觉异常。

胃病引起的这些异常感觉,西医称之为胃神经官能症,中医则称之为梅核气、咽闭证和陷胸证。在中医经典《伤寒论》中讲“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烦躁,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即陷胸证,就是对胃神经官能症的一种描述。

从实体的角度讲,胃神经官能症,是胃病对迷走神经造成刺激所形成的,而迷走神经的分布,与中医的心包经分布,二者是一致的。医圣仲景的“穿凿会通”理论体系认为,胃与心包相通,故而胃病会导致心包病变,出现一系列迷走神经功能失常的表现,周医生沿袭传统中医史主任的胃喘汤,即是由此而来。

中医历代创新,无不从“穿凿会通”而来

最难在别离

肝肠寸断,你怎么理解?

遇到生死离别,很多朋友悲伤欲绝,甚至哭的肝肠寸断,生命之火将息!

肝肠寸断,形容人遇到极为悲伤的事情,难过的肝肠寸寸断裂,魂魄分离。传统医学认为,肝脏藏魂,肺脏藏魄,而大肠为魂魄交汇之处,故而大肠魄又叫做英魄,当情绪极为恶劣时,会影响到肝脏和大肠的这种联属关系。

中医医家提出:“肝病肠治,肠病肝治,肝肠同治”,而痛泻要方,就是从肝治肠的代表方剂;现代医学则认为,肝脏和大肠之间,存在肝肠循环,二者功能有相互影响性。在临床中,遇到肝脏衰竭所导致的肝性脑病昏迷,通过灌肠的方法,可以获得一定的疗效,并且肝性脑病的病人,要保持大便通畅,都是这个道理。

医圣仲景的“穿凿会通”理论体系认为,肝脏与大肠相通,故而二者在疾病诊疗中,经常相兼使用。


既往,很多朋友看到中医的各种经典疗法、创新性疗法,在感到非常稀奇震撼的同时,也感到很混乱,不容易理解和记忆,医圣仲景的“穿凿会通”理论出世之后,这些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仲景“穿凿会通”理论学习法,未来会给大家带来更多的精彩!敬请通过今日头条,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提壶   迷走神经   心胆   中医   神经官能症   肺脏   医圣   脾脏   小肠   膀胱   大肠   肝脏   胃病   历代   疗法   疾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