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可耻”!?还是大脑发出的“求救信号”?

躺平“可耻”!?还是大脑发出的“求救信号”?



01躺平可耻吗?

近日,互联网上“躺平学”风行一时。

一篇名为《躺平即是正义》的网友贴文将“躺平学”推出圈。

所谓“躺平”是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深感心累,只想躺平,对生活充满着无意义和无价值的失落感,有些人将自己变成不消费主义,过着清道夫般的生活。还有左翼人士说,“躺平”是用低消费与慢节奏对抗资本的收割;不当资本的“韭菜”,就需要躺平......这迅速引起了许多年轻人的共鸣和集体发声:

“我躺平了,你们卷吧”;

“躺平是年轻人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我选择躺平,我不再恐惧。”

躺平“可耻”!?还是大脑发出的“求救信号”?

清华教授称躺平态度极不负责

这引来了官媒和知名人士的各种批判,直接将“躺平”送上了道德审判的祭坛。

《南方日报》更是言辞锐利,痛斥不思奋斗的年轻人“躺平可耻”。

似乎这一切都事关价值观的取向。然而,神经与心理学家说:躺平,其实是动物对于高压力环境的一种自主选择行为,无关价值观。


02躺平有理吗?

万事皆有因果,各大主流媒体作为国家舆论主阵地,不能只是占据道德的高点来给予道德评判,更应关心他们为什么要“躺”。

作为将“勤劳勇敢”价值观刻在DNA里的中华儿女,选择直接躺平,可想而知,他们必然面临着生命中所无法承受的巨大压力,躺平不过是他们最后无可奈何的最后一条退路。

那这些压力又是从何而来呢?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神经生物学家理查德·奥森教授研发发现,人类如果长期处于高压力环境,会引起抑制神经元细胞与突触死亡,让抑制神经信号传导失常,诱发抑郁相关的生理与行为表现,如:心境低落、悲观、多愁善感、不爱与人接触、对日常生活的兴趣丧失,轻者回避社交活动、重者闭门独居、杜绝社交。

可以说,真正导致年轻人“躺平”的核心原因是在996和各种KPI构筑的高压力环境中,他们的抑制神经受体受损了。


03躺平危险吗?

因此,当“躺平意识”已经让人无法正向处理负面情绪,我们就该警惕,或许这便是大脑给我们发出“求救信号”。

201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拉米瑞兹和刘瑞教授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小白鼠置身于高压力环境,几天时间,小白鼠不出意外的“抑郁”了,对美食丧失了兴趣,对困境也表现得很消极,被倒吊于架子上,丝毫不挣扎,连求生欲也没了。动物尚且如此,更别说人了!

躺平“可耻”!?还是大脑发出的“求救信号”?

抑郁小鼠悬尾实验

根据波士顿儿童医院巴拉克教授的跟踪实验数据,在自杀人群中约占70%的个体和自我放弃的抑郁情绪有关。抑郁潜在风险人群中有40%~70%出现自杀意念,约15%最终自杀成功,其自杀率约为一般人群的30倍。

躺平“可耻”!?还是大脑发出的“求救信号”?

一旦躺平的情绪挥之不去,焦虑和压力因无法传导而没有得到正确地释放,避世的情绪将会越来越严重,在这样长久“隔绝自我”的氛围下,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都会引发意外,对于年轻人,往往崩溃和躺平一样,都是悄然无声的。


04躺平有救吗?

“躺平”的想法既然如此危险,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帮我们站起来,激发和葆有不变的初心与激情呢?

美国南加州大学(USC)药学院的梁京教授花费了22年的时间定位到一种被称为“脚手架蛋白”的桥蛋白。当这种蛋白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水平的50%,将引起抑制神经信号传导异常,出现情绪障碍。而她找到了一种植物复合黄酮--D黄酮,可以靶向补充抑制神经受体的营养,重生突触,再建信息传递的桥梁。

躺平“可耻”!?还是大脑发出的“求救信号”?

D黄酮使抑制神经受体数量增加,神经递质 GABA(γ-氨基丁酸)传递增加

基于以上结论,梁京教授的研究团队设计了一轮实验,通过高架十字迷宫给小鼠施加压力,通过小鼠对开放臂的反感程度确定其焦虑行为。对比发现,不接受任何治疗的小鼠大部分因压力“就地躺平”,而服用了D黄酮的小鼠在开放臂中逗留的时间往往更久,这表明D-黄酮恢复了小鼠的探索和活动,有了重新活着的动力。

躺平“可耻”!?还是大脑发出的“求救信号”?

研究者通过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评估了小鼠的焦虑行为

另外,发表在《Neuron》上的另一项实验数据证明,抑郁症患者在经过8周的脑神经营养补充后,临床疗效总评量表度曲线都降低了,证明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都有明显的改善,总有效率为81.8%。

躺平“可耻”!?还是大脑发出的“求救信号”?

所以,你的身边有呼喊着“要躺平”的年轻人吗?你是否发现了他们的“求救信号”?

往往当他们口号喊得最响的时候,也是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

他们不该因为“躺平”头顶污名或遭受指责。“躺平学”的出现,无关道德和价值,它释放出这样一个新信号:多关注“躺平人士”的大脑健康和心理需求,及时介入,让他们踮起脚尖放稳双脚都能自立。

我们也应告诉周围的每一个人:“躺平”并不可耻,别忽视了大脑给我们的“求救信号”。


参考文献:

①Barak-Corren Yuval,Castro Victor M.,Javitt Solomon,et al.Predicting Suicidal Behavior From Longitudinal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17,174(2).

②Rotter, J. B. (1966).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General and applied, 80(1), 1.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突触   信号   小鼠   受体   美国   可耻   焦虑   抑郁   抑制   大脑   情绪   神经   道德   年轻人   教授   压力   黄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