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云教授医案 | 切脉针灸治疗黄疸案例一则

俞云教授医案 | 切脉针灸治疗黄疸案例一则

大家好,今天为大家分享一位黄疸患者的病例。患者因胆管瘀堵于外院行胆管引流后,症状和指标未有明显改善。经过俞老近一个月的治疗,黄疸和其他症状均有所缓解,血胆红素也在平稳下降,接下来下面我们就为大家详细介绍。

患者为72岁女性,2个月前因无明显诱因出现眼黄、身黄、小便黄,于外院检查,血生化总胆红素高达403,确诊胆管、神经受压迫,随后行胆汁引流管。

来我门诊就诊时,患者皮肤、黏膜、巩膜均有黄染,自行阐述1个半月内体重下降了3-4kg,且伴有呃逆,反酸,胃脘疼痛等症状;胃纳差;大便1次,偏软,有不尽感,色淡黄,小便偏黄;服用安眠药后睡眠尚可。

患者身目俱黄,且黄色鲜明,上腹胀闷疼痛,神疲乏力,口苦咽干,可判断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而致胆汁外溢,其主证为胆腑郁热,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治疗以清热利湿,健脾和胃为主,辅以化痰散结、利胆通络。

首诊针灸处方:金针:右【内关,太渊】,左【内关,太渊】,公孙,天枢,脐小四穴,人迎,天突,鸠尾,中脘,气海,石门,下脘,上脘,幽门,阴都,滑肉门,梁门,大巨,右章门,肝神3穴,关元,右【足三里4穴,阴陵泉,曲泉】,左【曲泉,阴陵泉,太冲,足三里3穴】。

在这位患者的针灸治疗中,肝、胆经取穴尤为重要,其中章门穴、阳陵泉穴尤为重要,章门为足厥阴肝经腧穴,可使人体内的肝气和全身气机更加通畅。阳陵泉穴为足少阳胆经腧穴,具有清利胆经湿热的作用,对于胆经蕴热或者蕴湿所造成的一系列症状都有很好的疗效。

针刺后患者便反映有轻松感,针后胃脘疼痛亦有所减轻。

首诊中药处方:

肿节风30 乌梅30 龙胆草15 茵陈30

赤芍50 甘草20 竹茹15 旋覆花20

谷芽30 麦芽30 神曲20 山楂10

鸡内金30 莪术30 瓦楞子30 半夏15

黄连10 罗汉果30 海螵蛸30 酸枣仁30

夜交藤30 合欢皮15 延胡索30 砂仁10

蔻仁20 薏苡仁30 杏仁20 ——5剂


处方中重用了赤芍,大剂量赤芍对重症黄疸效果显著,被认为是凉血活血药中消退黄疸之主药,结合辨证配伍使用退黄效果更佳,也是众多医家临床心得。脾胃、肝胆功能失调,俞老运用谷芽、麦芽、神曲、山楂、鸡内金等大队健脾消食之品,再佐以制酸止痛良药瓦楞子、海螵蛸,在传统中医学临床经验和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海螵蛸和瓦楞子合用,能有效缓解烧心反酸的症状,减轻胃脘疼痛,其所含成分能够中和胃酸,兼以养血,有效促进粘膜修复和炎症吸收。

服中药后患者疼痛减轻,胃纳也有好转,胆管引流液由原来的黄浊,转变为深绿色而质稀。

治疗1个月后患者于外院复查,血生化总胆红素下降到了178。其余症状也有所缓解,患者目前继续坚持治疗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黄疸   曲泉   瓦楞子   阳陵泉   太渊   海螵蛸   谷芽   鸡内金   赤芍   胆管   脾胃   针灸   处方   症状   患者   疼痛   教授   案例   俞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