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药第一解表散寒之:麻黄

古人认为麻黄久置而不变质者质佳,故过去药房中的麻黄多为黄色。《植物名释札记》记载:“麻黄之取名,谓其因花小而黄之故。”

性能特点

《本经》认为麻黄味苦温,现一般认为其性能为: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辛味药一般具有“能散能行”的作用特点,即具有发散和推动气血运行的作用。本品归肺经,肺主皮毛,故能发散在表的邪气,因其性温,故能发散肌表的风寒之邪。辛能宣肺,苦能降肺,故本品对肺的气机具有调节作用,即宣降肺气,而以宣肺为主。肺为水之上源,膀胱主贮尿排尿,为水之下源。本品能够宣发肺气,上源得通,则下源得畅,故本品具有利尿作用。

解读中药第一解表散寒之:麻黄

功效应用

1.发汗解表:《本经》明确提出麻黄具有“发表出汗”之功,其发汗力强,为发散风寒之峻剂,是解表药中发汗作用最强的药物。一般用于表实无汗证,如风寒表实证、无汗证等。其无汗具体表现为出汗量少、皮肤干燥而粗糙等,尤其是患者在炎热的夏季亦不怎么出汗,这是较为明显的无汗。为增强本品的发汗作用,常与桂枝同用,再配以杏仁、甘草,即组方麻黄汤。该方来源于《伤寒论》,主治恶风或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咳喘等八个方面,有人概括为麻黄八症。

麻黄是笔者的常用药,治疗风寒表实证,麻黄汤、葛根汤等均是笔者的常用方。笔者应用麻黄汤治疗风寒感冒之高热,不仅退热迅速,而且多不反弹,往往半剂麻黄汤即愈,屡试屡验。

应用麻黄汤时,根据患者的体质及病情,麻黄的用量多在15~30之间,最大量曾用至45。为增强麻黄汤的发汗作用,方中的桂枝多以肉桂来代替,常用量为5~15,杏仁为5~10,甘草为5~10。药只煎1次,分成2份,喝1份盖被发汗,多在20~30分钟即可汗出热退。

解读中药第一解表散寒之:麻黄

过去缺医少药的年代,老百姓有“感冒发烧,阿司匹林一包”的说法,有鉴于此,笔者称麻黄汤为“天然的解热镇痛剂”。临床发现,用阿司匹林退烧时,有烧退而反复的现象,而用麻黄汤退热则一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记得以前有的中医说,麻黄是临床常用药,而麻黄汤则非临床常用方,经过多次的临床证实,笔者不赞同此说。笔者分析,麻黄汤不受欢迎的原因可能有:

①不识证。见到高热,就认为有炎症,见到炎症就认为与热毒有关,所以,临床上治疗高热时以清热解毒药最为常用。岂不知,风寒感冒之高热者,临床也不少见,这种情况即便发热超过40℃,也不能用清热解毒之法来治疗,唯有汗法才是正确的,早在《内经》时代就有此说:“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②不想用。麻黄汤原方药价甚廉,在当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没有几个中医会开出如此便宜的麻黄汤。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本品所含的挥发油与麻黄碱均具有发汗作用,一般认为其发汗作用主要与其所含挥发油有关。但从张仲景使用麻黄的用法来看,麻黄大多需要先煎(先煎麻黄去上沫),久煎之后挥发油散失,故麻黄汤发汗作用可能与其所含麻黄碱关系更大,而与挥发油无关。然而现代临床实际应用本品时多不先煎,笔者也从未先煎,而是与诸药同煎。

2.宣肺平喘:《本经》载麻黄“止咳逆上气”。本品味辛而归肺经,能够宣发肺气;同时具有微苦之味,从而具有一定的肃肺之力。所以本品既能宣发肺气,又能肃降肺气,对肺之气机具有调节作用,这就是呼吸。但必须指出的是麻黄以宣发肺气为主,所以本品具有宣散邪气外出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肺气失宣的病证,如外邪束肺、肺气失宣之咳嗽。

解读中药第一解表散寒之:麻黄

临床大多用本品治疗三个方面的病证,风寒外束之咳嗽、外寒内饮之痰喘、邪热壅肺之咳喘等。

(1)风寒外束之咳嗽,也就是风寒感冒以咳嗽为主诉者,常与杏仁、甘草同用,如三拗汤。三拗汤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不多见,不是风寒外束证不多见,而是有其他的原因影响了三拗汤的临床应用,一是感冒咳嗽并非大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医疗知识的增加,遇到这种小疾,有些人一拖了之,有些人则自行购些成药(尽管不一定对症)进行治疗;再加上咳嗽有自愈性,服过一段时间的中成药或西药,尽管药物没起作用,但咳嗽也会慢慢好转或痊愈。二是对于医生而言,这样的小方根本不值钱,也不能带来利益,所以大部分医生也不会开这种三味药的小方。其实,只要对症,三拗汤的疗效非常确切。

(2)外寒内饮或痰饮阻肺之痰喘,此类患者的主要表现是久患咳嗽或哮喘,痰多而质稀色白,易于咯出,后背怕冷或全身怕冷,多选用小青龙汤。可以讲,小青龙汤是治疗痰饮阻肺型的慢性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最常用方剂。笔者不仅用于治疗上述疾病,对于慢性鼻炎、鼻窦炎等证属痰饮阻滞者,也经常应用本方来治疗。

(3)邪热壅肺之咳喘,主要应用要点是肺热,其主要表现为痰黄,发热,咳嗽或喘等,假如咯痰色白者,必见胶黏难咯。所以,辨痰之寒热,不能仅以颜色来分,需要综合判断。若属痰热者,多见于急性呼吸系统炎症,可选用麻杏甘石汤。方中麻黄的主要作用是平喘止咳,而大剂量的石膏能够清热,所以,本方具有明显的寒性,能够清肺平喘。现在诸多医院治疗肺炎或急性支气管炎等的协定处方,大多是以麻杏甘石汤为主方进行加味而成的,足以证明其疗效确切。

本品所含麻黄碱、麻黄素,具有较强的缓解气管、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这为麻黄的平喘作用提供了确切的药理依据。

解读中药第一解表散寒之:麻黄

3.利水消肿:一般认为,本品之所以能够利水消肿,是因为本品能够宣发肺气,调节水之上源(即肺),上源得通,则下源得畅,膀胱气化得行,故能利水消肿。从调肺利水的角度来讲,本品的作用机理实际上是“提壶揭盖”。

什么是“提壶揭盖”呢?就是利用物理现象,打开壶盖,放进空气,以利于壶中的水从壶嘴中畅快地流出。如果没有壶盖上的小孔或不打开壶盖,那么水就不能从壶中顺利地流出。

由于麻黄能够宣发肺气,也就是把壶盖打开,因此,麻黄具有利小便的作用。

麻黄以发散邪气为主,所主治的病证总是以邪实为主的病证,其所主治的水肿或小便不利,也是由于外邪内侵,肺气失宣,膀胱气化不利所致,故其水肿主要表现为眼皮水肿、脸肿等风水证,其特点是起病迅速、浮肿而无汗,腰以上水肿显著,而不是以下肢水肿为主的阴水证。治疗风水水肿,当治以发散邪气、宣散水湿,配伍石膏、白术等,如越婢加术汤。方中麻黄与石膏的剂量比例为3∶4,这种配伍比例的作用特点是:利水而不发汗。相反,若石膏的量小于麻黄,则发汗而不利水,大青龙汤即是如此。

此外,麻黄还具有宣散里寒通滞的作用,这种作用可以理解为对里寒凝滞的一种解散作用,如阳和汤即是。阳和汤中麻黄与熟地黄的用量比例需要注意,即麻黄:熟地黄=1∶20,麻黄的用量一般为3。

麻黄是峻剂、兴奋剂,起效迅速。应用补气或温阳方药时,配伍少量的麻黄,不仅使疗效迅速发挥,而且能够增强补气方药或温阳方药的疗效。如应用补中益气汤时,配伍少量的麻黄或麻黄细辛附子汤;应用真武汤时,配伍麻黄或与麻黄细辛附子汤同用。疗效往往相当满意。此类情况的临床应用,麻黄相当于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小量即能达到相当高的活性。需要注意一点,这种情况,麻黄用量不能大,切记。常用量一般为3~6,最大量曾用至10。

用法用量

煎为宜,用量大多为3~15。但大剂量应用者也不鲜见。笔者治疗风寒表实证,常用生麻黄15~30,仅服头煎的一半即可得以汗解,最大量用至45。

使用注意

从麻黄中提取出麻黄碱,可进一步加工成冰毒,冰毒再加工,就能够制成摇头丸,都属于毒品,所以在西方国家禁止麻黄的应用。

麻黄碱、冰毒、摇头丸等都具有显著的兴奋性,能够促进人体的代谢,引起失眠、心慌、易于激动、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副作用,所以笔者临床应用麻黄时多告知患者,服用麻黄制剂后可能会引起上述症状,所以麻黄制剂不宜晚间服用。

临床观察所见,如果患者空腹服用麻黄制剂,会引起虚汗、心慌、不安等症状,所以,含有麻黄的方剂必须饭后服用,这是实实在在的经验。

麻黄能够引起失眠,这是事实,但笔者临床发现,有不少患者服用含麻黄的处方后,原本睡眠不佳,服药后则睡眠明显好转,这种情况在临床上也很多见。那么麻黄治疗什么样的失眠有效呢?白天无精打采,晚上睡眠浅,似睡非睡。这一类患者,如同《伤寒论》中提到的“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相类似,其主方是麻黄细辛附子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麻黄   咳喘   麻黄碱   宣肺   壶盖   挥发油   高热   风寒   邪气   水肿   用量   疗效   笔者   中药   患者   作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