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放弃对自我的爱,是对孩子最深的伤害

亲子关系的最大困境,或许就是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就不可避免地与父母渐行渐远。

相爱的两辈人,尽管身处一个屋子中,却无话可说;他们彼此内心充满了爱,却难以表达出来。

面对这种情况,有些作家会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和自己的孩子交流;也有的作家,会直接把自己想对孩子说的话写进书中,《致女儿书》就是王朔写给自己女儿的。

父母放弃对自我的爱,是对孩子最深的伤害

一开始,王朔是把这本书当成遗书来写的,他希望自己有一天离开,可以给女儿一个交代。我们可以在书中,看到王朔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深层次地剖析自己。

他最终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虽然有着各种缺点的父亲,但却饱含了对女儿无限的爱。

王朔二十岁开始创作,他笔耕不缀,至今为止发表了多部中篇和长篇小说,共计一百六十万字有余。他的代表作有《空中小姐》、《浮出水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看上去很美》等。其中,他的部分作品还被改编成了电视剧和电影,收获了一大批粉丝。

那么,王朔到底向女儿坦诚了一些什么育儿之道值得我们学呢?


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

也是父母的一场修行


王朔在一次采访中,曾说自己没有想过做父亲,如果让他选择,他宁愿选择不当父亲。


有这样一番说辞的他,在《致女儿书》一书中,说清楚了缘由。原来,他从小在集体宿舍中长大,父母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处于长期缺席状态,以至于每一次父母前去看他,王朔都很难认出他们。


因为缺少亲情的陪伴,王朔怨恨过自己的父母。他告诉女儿,他不记得自己爱过父母,从小时候怕他们,大一点烦他们;到后来针尖对麦芒,见面就不可避免发生争吵;到最后瞧不上父母,躲着他们。


但是自从王朔当了父亲以后,他就很害怕女儿,将来对自己也是同样的感受。所以,他自己体会过的糟糕,就不想女儿重蹈覆辙;他自己没有得到的亲情,就想尽办法给到女儿。


小时候,父亲打王朔总是打到打不动他为止,也总是限制他交朋友。那时候,王朔就想,如果他有了孩子,绝对不会打她一下,也会尊重孩子交朋友的权利。


同时,王朔也害怕女儿长大后,变得冷漠和害羞,害怕和别人亲密接触。


因此,在他女儿很小的时候,王朔给到了她足够的陪伴,也总是亲吻她,拥抱她。他希望女儿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有一个可以自由选择的人生。


王朔因为有了孩子,练习着如何成为一位好父亲,而有着华语世界首席个人成长作家之称的张德芬,则一直在练习着如何成为一位好母亲。


有一天早晨,张德芬听见自己的儿子大声叱责妹妹,让她赶快出门,语气中充满了不耐烦和怒气。


张德芬很不高兴,想出言阻止儿子。但是,她立刻又察觉到,儿子的这些行为,正是自己一直以来对他的态度,她当即觉得很是惭愧。


在张德芬看来,她必须和孩子们一起成长,才可能教育孩子。因为只有修好自己,心境转,外境才不会不转,好的转变才会到来。


烟灰缸觉得,为人父母,都要先学会自我成长,治好自己的伤痛,才能给孩子一个更加健康的人生。

父母放弃对自我的爱,是对孩子最深的伤害


承认自己的缺点,随时修正自己,

是为人父母最好的样子


在工作上,王朔也总是挣扎不断。


在过得艰难的那些日子里,他难以拒绝金钱的诱惑,但自己的内心,又十分排斥做一些违背本心的事。所以,他内心感到十分不安。


王朔十分痛恨去干那些使人走向平庸,又使人智力降低的事,以至于他总是充满了矛盾。


他一方面,想要放下小说,专心给影视公司做顾问,拍片子去赚几年钱;但同时,他又信不过自己。所以,他每次都只能为钱去工作半年,然后就会进入厌倦期,进而选择脱离现实去写自己想写的东西。


如此反复,他不仅没有赚到多余的钱,还得罪了一批人。


他向女儿坦言,自己和社会存在隔阂。一旦他遇到令自己看不惯的人和事,就会选择远离一些团体。他清楚自己的逃避,不仅不会带给他平静,反而会带给他焦虑。


他也早就和女儿谈过,自己活着不想再发表任何作品,但这一点连他自己也表示怀疑,不过他并不会因为修正决定而觉得羞耻。


王朔希望自己的女儿,可以保持着她的本来面目去生活;他还想要女儿认清,一个人是可以否定自己之前的决定的,这不但不可耻,反而修正自己的决定,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阶段。


父母向孩子承认自己的挣扎和焦虑,需要勇气。


电视剧《虎妈猫爸》中,男女主角的女儿茜茜,因为看到父母发生争吵,母亲开车一走了之的情形,之后就患上了自闭症。茜茜把自己关在屋里,排斥和母亲进行任何交流。


尝试了多种办法,茜茜也没有好起来。最后,还是母亲向自己的女儿承认了错误,茜茜才恢复如初。


其实,作为父母,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敢于向孩子承认自我的错误,进而修正自己的教育方式,远远比父母保住自己的面子更为重要。


父母放弃对自我的爱,是对孩子最深的伤害


父母放弃对自我的爱,

是对孩子最深的伤害


王朔毫不避讳谈及自己时常感觉到的孤单心境,同时也总是在自我反思。


在他的父母和兄弟离开后,他尤其感到孤单。而随着自己年岁渐长,他也深感自己体力不支。有时候,好几天都恢复不了体力。


他甚至害怕情绪波动,怕自己亢奋,接着就陷入长久的极度消沉中,进而思考自己整个人生的意义。他甚至还会思考,人的自杀问题。


在王朔看来,人很多时候选择自杀,不是渴望死而是摆脱生,而是生死无门槛,在同一个时间空间里,待在哪边都无所谓,也难以区别两边。


人之所以会有这些变化,和我们长久处于孤单中分不开。所以王朔告诉女儿,要有自己的孩子,在父母老后,孩子还可以继续陪伴自己。


他甚至还告诉女儿,在她出国读书以后,他们一起相聚的日子越来越少。一起在桌子上吃过的饭,四十五年间,还不到两千顿,这也成了他最大的遗憾。


同时,从和女儿的相处中,王朔也开始反思自己和父母的疏远。


王朔开始意识到,原来自己不是不需要父母,也并非他独立,而是在总见不到父母的日子里,最后习惯了,也就忘了。


从担心女儿孤单,到反思自己对父母的态度,这是王朔给女儿成长的最好礼物。


综艺节目《放学后》中,一个妈妈和女儿因为作业问题发生了争吵。女儿不接受“错一道题,就重做一次所有题”的惩罚,因此拒绝检查自己的作业,这个举动惹怒了妈妈。


这对母女都发着脾气,谁也不肯让步。最后,还是那位妈妈主动向女儿道歉,两个人的关系才有所缓和。


其实,父母认错,孩子也会模仿父母的行为。而一个懂得反思自己行为的父母,收获的也将会是一个懂得真诚给别人道歉的孩子。


父母放弃对自我的爱,是对孩子最深的伤害


生活很糟糕,但爱很伟大


别看王朔有着“中国当代作家和编剧”的称号,但在女儿面前,他却可以坦诚自己在写作过程中遭遇到的困境。


他不止一次地怀疑自己,更是经常写了几万字后,又开始否定自己。多次的自我否定,让他陷入到了无端的痛苦中。


但他从未放弃,而是在自我激励中完成一次次写作。那些他经历过的,一想起来就疼的伤口,一个个致命的打击,后来都成为了他的写作契机。


反而是在他人生中那些太平的日子里,他什么也写不出来。


后来他开始明白,存在的那些真实的情感,才成了他的写作基础。


而这些东西,是安生的日子,自己获取不到的养料,所以也难以写出有力量的文字。


作为父亲的王朔,写作是他的专长,尚且让他觉得困难重重。他提前用自己的经历,来给自己的女儿的人生进行了提醒。


这是作为父亲,对儿女最深的爱了。


他让女儿明白,一个人经历的人生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一种财富,也都可以在往后用另一种自己看不到的方式,来成就我们自己。


是啊,最深和最重的父爱,不就是教会儿女面对苦难的底气,热爱生活的勇气,用我的方式护你一生周全吗?


电影《我的杀手不太冷》里,年少的玛蒂尔达问莱昂:“生活是否永远艰辛,还是仅仅童年才如此?”


莱昂回答:“永远如此。”


最终,玛蒂尔达在经历失去亲人与莱昂的痛苦之后,她收获了成长,实现了人生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种蜕变。


在烟灰缸看来,我们人生最重要的决定,并不是开始学会认识自我,学会爱与感恩;懂得分辨对错,有所追求、有所梦想。


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我们将来会迎接各种各样的打击和困境,但我们依旧可以做到热爱生活。


父母放弃对自我的爱,是对孩子最深的伤害


尽管王朔向女儿袒露了这一切,但他依旧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好父亲。特别是在他和前妻离婚以后,他离开的瞬间,看到了女儿惊恐的眼神,让他觉得自己再也没有勇气说自己爱女儿了。


他从那一刻起,开始决定剥夺自己笑的权利,也剥夺自己爱的权利。但好在,虽然有这样的经历,他的女儿还是成长得十分顺利,这其中离不开王朔对自己的种种反思。


其实,任何一段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都是相互成长,相互完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才成为了称职的父母,子女才成为了最好的子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父母   孩子   作业   困境   子女   孤单   害怕   勇气   父亲   女儿   母亲   作家   自我   方式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